AD
首页 > 财富故事 > 正文

年销5.6万台,中国机器人消费保持世界第一

[2015-07-09 11:01:08] 来源:转载 编辑:潘正光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5.6万台,连续2年位居世界第一。
        导读: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5.6万台,连续2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这块全球机器人市场最大的“蛋糕”,七成都被国外厂商蚕食。
  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越来越热,中国再次以庞大的“胃口”上了头条。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22.5万台,同比增长27%。其中,亚洲贡献超过一半,约14万台。表现最为抢眼的当属中国,当年机器人销量高达5.6万台,同比猛增54%。
  这些机器人应用集中在汽车和电子两大行业。此外,工业机器人近年来在橡胶塑料、金属和机械、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等领域的占比也在增加。
  当然,中国并非一枝独秀,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的机器人销量亦纷纷创下新高。得益于汽车工业的投资增长,韩国机器人销量高达3.9万台,仅次于中国。随后为日本、美国和德国。这五大机器人市场占据了2014年全球总销量的75%。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二次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消费国。2013年,全球17.8万台总销量中,中国贡献了3.6万台,占比超过1/5,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市场分析认为,在未来3-5年内,中国将一直保持这一市场地位不变。
  不过,中国每一万名工人对应约30台机器人,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数字分别为437台、323台、282台和152台,分别是中国的14.6倍、10.8倍、9.4倍和5倍。
  这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普及率和自动化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但同时也意味着发展潜力也更大。
  国际机器人联盟宣称,到2017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在目前20万台的基础上,翻倍至40万台,占全球之首。
  这些未来的预期,让中国人听来心潮澎湃。可在庞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背后,2014进口机器人高达4万台,占比逾七成。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报告显示,在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中,5台中有4台来自国外厂商,主要来自日本、北美和欧洲。
  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安川、发那科、川崎、纳博特斯克等日系机器人生产商,现代、罗普伺达、阿尔帕等韩系机器人生产商,以及瑞士ABB、德国库卡、意 大利柯马等欧系机器人生产商,纷纷来华成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并在中国多个城市投建工厂或生产基地。ABB更是把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以及两大生产基地之 一放在了上海。
  ABB市场主管Per Vegard Nerseth表示,中国汽车产量增长还只是刚刚开始。作为第一家在中国生产机器人的国外厂商,ABB已经见证了中国在过去两、三年里机器人市场的爆炸式增长。
  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已有上千家。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A股涉及机器人的上市公司超过70家。
  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公司上千家,绝大多数规模却在一亿元以下,几无竞争力可言。未来5年,国内的中小机器人企业面临洗牌。
  潘伟认为,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和广州数控是国内做的较好的机器人企业,尤其是前两家已率先实现了产品出口,机器人产品线比较丰富。广州数控则依赖 国内领先的数控技术,在机器人研发制造上有较大优势。而其他许多上市公司大多都没有实现批量生产或形成销售,仅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与国外机器人厂商相比,中国企业的最大短板在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潘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中国在上游核心零部件方面严重依赖国外。因为相 比于1980年代就进入机器人领域、年销量早已过万的日本等国家,中国入门较晚,产品未经考验,而国外产品已经过了十几年的考验期,技术更加成熟可靠。
  核心零部件的短板,决定了中国只能将“蛋糕”的大头都拱手让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曾撰文称,零部件占到整体生产 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减速器75%的份额被日本垄断,国内高价购买占到生产成本的45%,在日本仅为25%,中国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经高于国 外同款机器人的整体售价,在高端机器人市场上根本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不过,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潘伟说,埃夫特目前在减速机上已有10%采购自国内,控制器也达到20%-30%,伺服电机则有更多。
  潘伟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国内有些机器人生产商为了推广产品,经常免费将产品送给客户使用,效果好就继续商谈订单事宜。
  除了核心零部件等技术创新,中国机器人产业还有必要在其他方面借鉴国外经验。例如日本,其并非第一个进入机器人领域的国家,却成为该领域技术最先进、专利数量最多、商业化最成功、整体发展最为迅猛的机器人强国之一。
  中研普华研究报告认为,政策支持、上下游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和企业重视技术创新,是日本机器人产业保持全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政策支持包括产业投资、税收、补贴和折旧上的优惠,并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也已进入到政策和资金扶持层面。2014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
  今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也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
  受到政策利好鼓动,中国机器人产业迅速成为热门,产业园遍地开花,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有担忧者,担心“大跃进式”的发展导致产能过剩,泡沫化严重。
  潘伟认为,机器人属于高精尖技术领域,企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产业园的搭建不失为一个有效渠道。“任何一个行业在起步阶段都会泡沫,这很正常,这并不持久,接下来需要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来源:界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