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Schelling谢玉璘简介:CPA,法律职业资格持证人,拥有多年企业管理咨询经验,专注于A股与港股的投资分析领域。
近两年来,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猪肉价格一路看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在这波“超级猪周期”推动下,国内猪企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市值纷纷突破千亿,其中牧原股份市值一度达到3000亿,坐稳国内猪企第一把交椅。
从各公司公布数据来看,生物性资产和生猪存栏量呈现大幅增长,未来猪猪强势周期松动的可能性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选择猪肉企业呢?
本文聚焦:
一、 猪肉供给端格局分析
二、 “二师兄”的成长历程
三、 猪肉消费端变化分析
四、 养猪行业周期性分析
五、 如何分析一家猪企的成长性
六、 龙头猪企是周期成长股 如何给猪企估值?
贝瑞研究声明:文中观点基于公开及历史数据,观点仅供交流探讨,不作为直接投资建议。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18年中国肉类总消费大约占全球28%,但猪肉消费占到全球的50%,可见中国人爱吃猪肉的程度,每年全球一半的猪是被中国人吃掉的。
2018年我国肉类消费量为8829万吨,而当年我国肉类生产8517万吨,其中猪肉生产量最大,全年生产猪肉5404万吨,占比达63.5%。
2018年我国肉类生产量
数据来源:新牧网
以上数据可知,我国肉类农产品的供给量小于消费量,缺口自然是靠进口来弥补的。2017年至今,环保政策叠加非洲猪瘟导致产能锐减,2018年中国进口猪肉仅为156万吨,而2020年仅上半年,猪肉进口就达207.4万吨,同期增长1.5倍,远高于其他肉类农产品。
一、猪肉供给端格局分析
受技术、防疫能力、资金和政策等因素影响,生猪养殖门槛不断提高,中小养殖户被迫逐步退出,规模养殖企业逐步代替中小养殖户。
表1、2007-2017年各规模养殖场户数变化表
数据来源:华安证券
国内生猪养殖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目前行业集中度低,仍以散户养殖为主,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54419万头,当年行业TOP10企业共出栏4490.84,市占率8.25%,而美国生猪养殖龙头Smithfield在2015年美国市场份额就达13.58%。
二是生猪养殖属于隐形技术门槛极高的行业,涉及生物学、兽医学、营养学等诸多学科,仅猪舍设计就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所以近些年每次遇到疫情或市场危机都会淘汰一批小养殖场,规模养殖企业越做越大,这个趋势不可逆并且在加速进程中。
表2、规模养殖企业变化趋势
注:存栏母猪,正常情况下,每头母猪年提供20头出栏生猪
二、“二师兄”的成长历程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吃过猪肉,但真没见过猪跑”,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二师兄的一生。
根据行业数据,猪猪生长全周期总投料量约300公斤左右,国内平均饲料转化率是3,优秀的公司可将料肉比大幅提升,比如牧原股份约为2.6,温氏股份可以做到2.4。
但这里有个投入产出率的问题,二师兄不是越肥越大就好,猪有一个最佳的生长速度,一般来说110KG是最佳效益临界点,当猪的体重超过110KG,就会出现吃的多,长得慢,瘦肉率开始下降,肉质口感也会变差,所以猪猪一般在6个月左右就会出栏上市。(不同品种的猪出栏体重会有不同,有的会更高,这里不做讨论)
表3、二师兄的“猪”生历程
三、猪肉消费端变化分析
猪猪的出肉率一般在75%左右,110KG的猪猪可出肉80KG。2018年我国人均消费猪肉大约40 KG/年,一个人一年要吃掉半头猪,不知道你是不是又被平均了?
这个数字高不高看和谁比。在亚洲我们不算低,但欧美国家人均肉类消费要在90KG/年左右,而中国人2018年肉类消费63KG/年。不吃肉行不行?理性回答当然是不行,不然靠什么补充蛋白质呢。新冠疫情为国人着实做了次健康饮食科普,今年二季度奶制品销量大涨就体现了这一点,公众的科学健康意识被唤醒,肉类消费常年是保持稳定的,这次可能走出一波科普性增长。
现在我们推算下猪肉行业总市场规模=人均消费40公斤猪肉*14亿人口*猪肉价格
随便毛估下就知道是个万亿级的市场,这下明白了为啥地产、互联网大佬都跑去养猪了吧。
四、养猪行业周期性分析
养猪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每隔3-4年出现一个价格波动周期,在价格底部的时候,猪价都会跌到10元/公斤附近,年景最差的时候猪越养越亏,散户们宁可把母猪都杀了。而在价格顶部的时候,一年赚的钱是过去四五年的总和。
数据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2019年全国猪肉产量4255万吨,同比下降21.3%;全国生猪出栏54419万头,同比下降21.6%,2019年7月猪肉价格创出历史新高,之后“猪通胀”一路上涨了203.81%。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好的一面是市场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今年中期全国生猪存栏约3.4亿头,比2019年底增加近30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去年9月增长了28.6%,是自2018年4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这是一个重要拐点。
但是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较同期下降了19.1%,8月发生非洲猪瘟疫情352起,其中家猪148起,其余为野猪。可见非洲瘟疫依然复杂,行业产能复苏尚需时日,虽然趋势开始向好但仍存在不安因素。
1、温氏与牧原两种养猪商业模式下的代表
在上市公司中,牧原股份 (SZ:002714)为“自繁自养”模式的代表,而温氏股份 (SZ:300498)、正邦科技 (SZ:002157)、天邦股份 (SZ:002124)等则是以“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为主,其中温氏股份最具代表性。
表4、自繁自养模式VS “公司+农户”模式
自繁自养模式:就是从猪猪引种、配种、母猪分娩、仔猪哺乳、保育、生长育肥等各阶段全都是公司自己搞,猪舍自己建,员工自己招,属于重资产模式。
“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公司将猪猪养殖业务链进行拆分,将育肥环节外包给农户(家庭农场)。公司仅负责培育猪宝宝和提供饲料、兽药、养殖技术输出等,等猪崽长大成“猪”后,再以合同价向农户收购并上市。农户的猪舍都是按公司标准自建的,温氏省掉了固定资产投入和部分人力,属于轻资产模式。
2、杜邦分析看两种模式差异
温氏:ROE35.06%=净利率19.10% * 资产周转率1.22 * 权益乘数1.50
牧原:ROE34.55%=净利率30.24%* 资产周转率0.49 * 权益乘数2.34
温氏用将育肥环节的利润给予农户,换取了高资产周转率与低财务杠杆,这种服务模式的资本回报率更高。牧原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高财务杠杆,高速扩张,换取高额的净利润。
3、从成本构成上看两种模式差异
牧原需要大量土地并自建猪舍,所以折旧摊销与其他费用占比是温氏的两倍以上,而温氏的成本中有很大一块是支付给农户的代养费用,占到总成本的17.7%。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温氏,牧原的其他费用支出占比畸高,这里包含的是电费、环保运行费、种猪折旧、物料消耗等费用,在自养模式中这些费用需要企业负担,而温氏把这部分成本转移到了农户的委托养殖费用中。
表5、两种模式代表公司生产成本构成
注:委托代养费暗含了育肥环节的人力、资本投入、折旧、水电等费用
2020年Q1,牧原育肥完全成本为13.47元/kg,温氏约13.64元/kg,均远低于行业成本均值18元/kg。可见,两种模式生产成本基本相同,差别仅是在成本构成上。
五、如何分析一家猪企的成长性
分析猪企的成长性与产能扩张能力,主要看三个指标:固定资产、生物性资产和生猪出栏量与周转率,为啥重点看这三个指标?
·固定资产中的栏舍:决定了可以养多少猪
·生物性资产中的能繁殖母猪存栏量:代表产能,决定未来能生多少小猪宝宝
·生猪出栏量与周转率:反映实实在在的营业收入和赚钱的效率
1、固定资产中的栏舍
养殖场是增加出栏量的基本保障,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速与前一年的固定资产增速具有较高的拟合性,不仅两者趋势一致,而且在数值上也基本吻合。
表6、在建工程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2019年,牧原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36%;温氏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35%。但是牧原在建工程资本开支逐年递增,在建工程占比接近一半,并于2018年超过温氏,可见公司还处在高速扩张中。而且公司正在推进最新空气过滤系统、温度精准控制系统的新型猪舍建设,随着出栏量的增长会带来费用、用药和人力成本的摊薄,成本会持续下降,牧原的计划是下半年回到非瘟前11.5-11.7元/斤的水平,而行业的成本普遍在17元以上,那牧原的成本优势就很大了。
2、生物性资产中的能繁殖母猪存栏量
在超强猪周期下,能繁母猪是“一猪难求”的。但这个数据在财报中是没有详细公布的,所以我们只能推算。生产性生物资产一般分成4部分,一是当期的能繁殖母猪(即猪妈妈)一般占50%-60%,二是后备母猪(猪妈妈一般分娩6次后就要退役)一般占30%-40%,三是后备母猪的上一级能繁殖母猪(即猪奶奶)一般占5%,四是能繁殖公猪(即猪爸爸和猪爷爷)占5%。各家公司的经营策略、财务处理和养殖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只能按照行业一般情况给个估算,能繁殖母猪存栏量占到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一半。
表7、生产性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对照表
数据来源:wind
2019年之前温氏一直稳居国内生猪行业的头把交椅,生猪出栏量甚至超过TOP10猪企中其余9家总和。但这轮超级猪周期带来的供给侧改革撼动了原有竞争格局,考虑到温氏与新希望生产性资产不仅包括种猪,还有种鸡、种鸭、奶牛等,能繁殖母猪存栏量会比账面资产呈现的要低,未来四家公司生猪产能格局将重塑。
3、生猪出栏量与周转率
今年上半年,牧原出栏量超越温氏,正邦在7月月度出栏量也首次超越温氏,结合种猪数量和猪猪成长周期(6个月),那么到今年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应该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以这样的变化趋势,未来在出栏量上正邦与新希望都有可能挑战温氏的地位。
表8、2020年1-7月,上市猪企累计出栏量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
从存货周转率上来看,温氏大幅高于牧原,因为温氏很多环节的成本是隐形的,转嫁给了农户,不需要计入存货,这也是温氏较牧原营业成本高,而存货成本低的原因。而且在养殖技术方面,牧原近期已经在研究智能化养猪,已自主研发智能巡检、猪脸识别等智能化机器装备,准备应用在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信未来的养殖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六、龙头猪企是周期成长股 如何给猪企估值
这里周期指的是猪周期,猪肉需求是相对稳定或缓慢成长的,基础消费品如果产品没有迭代,影响变化的只有需求的周期。但是市场并没有按周期股来估值,而关注点落在了企业规模的增长上,或者说头部公司的市场份额的提升。这一点上很像白酒行业,白酒消费者增加或酒量增长了吗?显然没有,但是龙头企业的增长强劲。
前文分析了猪肉万亿市场的天花板很高,出栏量持续增长和规模化、智能化养殖带来的低成本将抵消部分猪肉价格变动对估值的影响,每次供给侧冲击事件(蓝耳病、非瘟、口蹄疫、环保去产能等)都为龙头企业腾出扩张空间,90%的散养户出清相对应的就是企业的市占率的增长。
上行周期的时企业市盈率很低,但是到下行周期利润表就很难看了,所有的周期股都是这样,没有利润甚至亏损,市盈率动辄几百倍没法给企业估值,只能用“市猪率”。
市猪率=市值/生猪出栏数量,也就是每头猪对应多少市值
我们简单动态模拟下2020年top4企业的市猪率估值
目前猪价尚处于高位,今年上半年出栏均价在30元/公斤上下,我们参考上市公司数据取一个中等偏下的头均利润水平1000元/头,那么10倍PE每头猪市场估值为10000元/头,15倍PE每头猪市场估值为15000元/头,这么来看几家公司的市猪率尚在合理区间内,甚至可以说估值偏低了。
2020年Q1头均利润水平(元/头)
但是现在这轮猪周期必经已经走了26个月了,未来价格松动的概率逐渐增大,所以在估值上也应该保守一点。我们假设未来头均出栏均价回到18-20元/公斤,而各公司规模增长2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市猪率如下:
毛估算下,此时头均利润水平大概550元/头,那么10倍PE每头猪市场估值为5500,15倍PE每头猪市场估值为8250元/头,看来市场的变化对公司估值影响并不大,或者说当前价格已经吸收了市场波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以上的估计可能还是乐观的,因为周期顶部的丰厚利润并非是真正的暴利,它只是对周期底部无利可图的补偿,极端市场条件下,市场回到周期底部,头均利润很可能下滑到200元/头,此时的估值就比较尴尬了。
所以这个市猪率我们还是要动态着看,对不同公司的运用也不同,就好像不能让众泰和保时捷比市车率,oppo/vivo和apple比市机率一样。比如说牧原一直被人诟病市猪率高,可牧原最大的护城河就在成本控制,在周期底部时散户都已经开始杀种猪了,它还能依靠不菲利润保持扩张,牧原近五年规模增速在50-60%之间,长时间雪球滚下来,彼此的差距就拉大了。这就是为什么2019年温氏营收是牧原的3倍,利润是2倍,但是市值却只是他的1/2。
2020Q1育肥猪完全成本(元/公斤)
温氏的轻资产模式牺牲了一定的利润,换取了高资产周转率,资本回报率更高。近几年温氏的规模扩张过于稳健和保守,基本没有踩上这波上行周期扩张红利的节凑。其实温氏的财务数据是很不错的,近10年20%的年复合增长率,每年30%的股东回报率,奈何人家牧原更豪横,抢尽风头。
牧原以(育种+自养)×杠杆高速扩张,在所有生猪养殖上市公司中净利率是最高的,这还是高财务费用抵消了一部分利润的情况下。假设停止扩张,牧原的负债率可以降低,再推动净利率进一步上升,低成本为企业预留了足够的安全垫,“猪”以穿越周期,归来仍是头牌!
版权声明:本文为贝瑞研究原创,如需转载,需获授权。
我们鼓励您使用评论,与用户沟通,共享您的观点并向作者及互相提问。 但是,为了获得有价值和期待的高水平评论,请注意以下标准:
保持关注及正确方向。 只发布与所讨论话题相关的材料。 保持尊重。 即使是负面的意见,也可以用积极的外交辞令进行组织。 用标准书写风格。 包括标点和大小写。 注: 评论中如有垃圾和/或促销信息和链接都将被删除。 避免亵渎、诽谤或人身攻击,对于作者或其他用户。 仅允许中文评论。垃圾邮件或滥发信息的肇事者都将被从网站删除并禁止以后进行注册,这由Investing.com自由决定。
我已经阅读Investing.com评论指南并同意所述条款。 我同意确定屏蔽%USER_NAME%?
如果屏蔽,您和%USER_NAME%都无法看到相互在Investing.com上发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