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期货 > 正文

“温室效应”PK “厄尔尼诺” 天气点燃全球粮食生产热情 -期货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18:53:1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冬去春来,农产品(000061,股吧)生产复苏,与之而来的天气基本面也开始引领北半球粮食生产节奏。在经历了厄尔尼诺此等大气候的碾轧之后,天气之于农产品生产更加刺激人的神经敏感度,贸易战升温、美元加
  冬去春来,农产品(000061,股吧)生产复苏,与之而来的天气基本面也开始引领北半球粮食生产节奏。在经历了厄尔尼诺此等大气候的碾轧之后,天气之于农产品生产更加刺激人的神经敏感度,贸易战升温、美元加息原油复苏……

关于粮食和农产品的涨跌永远不是孤立的事件,但所有相关因素终没有天气这一因素对农产品的影响更为直接和犀利。而一季度的全球天气也未让观察者失望,气温的强势回归提前唤醒睡眠中的冬季作物,北半球几个主要农产区提前进入到春回大地的欢快场景,看似生机勃勃,但各产区的天气又各有隐忧,反常、多变基本概括了北半球一季度天气状况。

气温的强势回归与冬季农作物生产状况

如果用心体会,相信有人能够感受到近3、4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一季度气温水平的发展特点,那就是回暖时间早,气温回升迅猛。

以河南中北部地区为例,2月份通常有几日气温能够快速回升至15℃以上,而到了3月份,气温能一度可达到20℃,个别年份的3月中,还出现过最高气温升至25℃甚至更高的个案。时间倒退十几年,北方,诸如河南这样纬度的麦区,2、3月份一般还是处在气温逐渐回暖,积雪逐渐消融的时段,变化之大有时令人咋舌。

2015年、2016年,有机构将天气变化归结到了不断演变且时而活跃厄尔尼诺现象上,但目前,一季度的气温非正常回升归纳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升温”似乎更加妥当。

气温过早回升,高温天气过早体现,伴随而来的无疑是气象干旱的发作,不过鉴于我国多数冬小麦产区的灌溉作业习惯,气象干旱并不能导致大规模的小麦受旱,但与之相应的,是过早的推动了小麦的生长发育。

仍以河南中北部地区(本人老家)为例,2014年2、3月份,小麦的分蘖现象就已经较大范围的开始体现,而到了3月底、4月初,个别地区小麦已经开始孕穗。过快的长势加剧了小麦生产后期的风险,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到了5月中下旬,大规模的病虫害、扬花期降雨、收获前降雨等频繁发生(有心人可以翻翻过去几年的新闻和资料),而往往这样的农业天气总是给来之不易的小麦生产良好前景带来急刹车,而最终作用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水平。这也就是所谓的小麦不少,好麦子不多,终是天气使然。

暖冬或者早春,通常还有可能伴随“倒春寒”出现。2013年4月上旬,自华北到黄淮出现了一次不低于24小时的寒潮现象,并伴随雨雪和冰雹天气。虽然当时似乎没有造成小麦的大规模倒伏、冻伤或者霉烂,但在收获前,河南、河北一些地区却发现不少小麦麦穗头部空瘪,导致穗粒数减少,并最终在产量水平上反馈了出来。

所以说,气温过早回升,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可能未必是好事,因为后续总似乎有一波风险在暗暗等待。

2017年,北半球全球气温回升,终于不在中国一家身上反映了。总结2、3月份的全球气温状况,欧洲、美国争先恐后的让自己温暖起来了。相关气象人士、组织,也都发现了一不寻常的现象,而总结来看,春天的到来起码较常年提前了15天,美国则提前的更多。冬季谷物,尤其是麦类作物,已经结束了休眠,开始新的生命征程。


2017年2月份全球气温水平距平图 2017年2月份全球气温水平距平图

据气象机构统计,2017年2月份,全球气温水平成为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第二最热,较为讽刺的是,有记录统计以来,最热的年份刚刚过去不久,就是2016年,只不过2016年北半球气温回升没有2017年这样急不可耐。


2月28日,美国华盛顿樱桃花已经绽放 2月28日,美国华盛顿樱桃花已经绽放

记得2014年2、3月份,当温暖的骄阳已经拉动我国中部小麦生长发育的时候,美国人民以及冬季作物还在艰难的抵御着凛冽的冷空气。风水轮流,2017年,美国本土大陆也体验到气温提前回升的感觉了,而且升温快,气温高。


美机构发布“火险”高危地图 美机构发布“火险”高危地图

只不过气温回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并不全是正面效应。以美国中南冬小麦产区为例,气温的快速回升造成当地土壤墒情流失过快,加上一段时期以来,始终缺乏有效的降水来弥补墒情缺口,所以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内布拉斯加、德克萨斯等地小麦一度经受干燥的考验,这也是为什么USDA下调了小麦单产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气温进一步高企,加剧了美国南方的干燥,在美国西南地区,3月份以来就频频出现“野火”,曾一度以为美国农户也在“焚烧秸秆”,但后期来看,发现高危火险发生地区多位于美国西南范围,尚不伤及广大麦区。“野火”可以算作美国高温天气下的一个事件和噱头,侧面来看,也能推算出美国的南部有多热,有多旱。

这算是气温过早回升给小麦生产带来的第一个不利影响。当然后续在3月份中南部平原还是出现了降水,对小麦生产起到了帮助。但“早春”引来的第二个重要的气象效果——“倒春寒”,在3月份又开始显现了。对于3月上中旬期间的这次美国寒潮南下降温,其影响力水平还是不可小觑的。包括传统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在内,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降雪、低温这些可能对冬麦产生实际生产影响的状况。由于气温回升过早,一些地区小麦生长过快,这样以来,寒潮以及雨雪天气时,就难以有效的抵御负面影响,再何况,一些产区也很少出现过如此强势的寒潮。


肯塔基部分小麦遭受冻害 肯塔基部分小麦遭受冻害

这次美国倒春寒影响范围广泛,诸如伊利诺斯、印第安纳、爱荷华这些农业大省不说,包括密西西比河周边地带,肯塔基、田纳西等地都出现了雨雪和低温。好在暴雪和最寒冷的地带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并不属于美国优势的小麦生产基地。不过随着寒潮离去,一些农学家通过调查,还是发表了对小麦生产水平的担忧,比如肯塔基,寒潮造成小麦茎部出现受损。但至少在目前,尚未出现更大范围的小麦受冻害的报导,后续小麦的生产水平,仍值得继续观察。但不管怎样,受制2017年美麦种植面积预期下调的因素,单产下调,无非是导致实际产量减少一点还是减少两点的区别。

最幸运的,恐怕要属于欧洲了。相比之下,历年来欧洲的冬季的生长历程似乎最为漫长和寒冷。黑海、俄罗斯这样的产粮大区每年冬季都会因为寒冷的天气而造成数以万计的冬季谷物折损在田间地头,但这种状况在2016就有了很大改观。

从目前欧洲,包括黑海地区强劲的粮食出口情况来看,不难看出2016年欧洲诸国的粮食生产确实获得了大丰收。除了传统的埃及土耳其以及北非一些出口目标外,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国更是把粮食出口目标瞄准了亚洲、东南亚市场。中欧铁路的搭建,未来似乎更加能够促进欧亚粮食贸易的展开,只需要十多天就能把货物发运至我国东部,贸易速度是海运的2倍,当然,要实现大规模粮食贸易的话,还需要考虑到如何降低铁路运输的成本问题。


2017年2月份,欧洲地区,尤其是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同样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寒潮现象,但鉴于当时欧洲大地还裹着厚厚的积雪,零下20多度的寒潮没能给冬季谷物,尤其是麦类作物带来实质性影响。后期气温回升后,有研究人员指出气温融化的积雪,在作物表层形成了“冰壳”,可能影响农作物生产。不过据当地的研究机构测试,“冰壳”没有对小麦造成深远负面效果,小麦受损比例极低。 2017年2月份,欧洲地区,尤其是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同样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寒潮现象,但鉴于当时欧洲大地还裹着厚厚的积雪,零下20多度的寒潮没能给冬季谷物,尤其是麦类作物带来实质性影响。后期气温回升后,有研究人员指出气温融化的积雪,在作物表层形成了“冰壳”,可能影响农作物生产。不过据当地的研究机构测试,“冰壳”没有对小麦造成深远负面效果,小麦受损比例极低。

截止3月下旬,欧洲大地几乎万物回春,有利降水也在频频发生,粮食机构IGC对欧洲作物生产给出了优良的评估,在4月份之前,欧洲大地还将保持温和的气温状况,当然这一切,都会进一步推动小麦,以及相关冬季谷物出现更好的生产前景。

厄尔尼诺卷土重来?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谁威力更大?
相信不少业内人士已经注意到近两个月,关于厄尔尼诺模型的指标又开始活跃了。事实如上图所示,关于厄尔尼诺最具代表性的NION34模型,在2月26日,以及3月12日的模型中显示,其2017年下半年乃至2018年初,厄尔尼诺事件或再次有望发生,而且3月上旬的预测结果,显然比2月份底的预期更加具备效能,趋势也更加明显。如果按照3月份的概率如期发展,那么我们有望在5月份再次接触到“厄尔尼诺事件”,而在8月份以后,正式进入较为强势的“厄尔尼诺现象”。 温室效应的元凶,全球二氧化碳增长水平2016创新高

说起厄尔尼诺,可能多少有点“谈虎色变”的感觉,但从个人角度来看,当前尚不至于对厄尔尼诺产生如此大的关注。

一来当前的指标这只是模型的推导,一旦洋流水温变化,模型还有转换的可能,2014、2015年也出现过类似的趋势模型,但后期转弱;厄尔尼诺真正发生作用,是在2015-2016年的发展中才真正形成。

二来,即便厄尔尼诺发生,强度不同,影响的效果也不相同。2016年属于较为强势的厄尔尼诺现象,除了东南亚地区的棕榈,其它地区对农业的影响力也不过一般。谷物类、油脂油料类的总体产、供、需和库存仍比较充盈。如果考虑非洲等一些国家因厄尔尼诺的引发的农业状况,倒是仍值得探讨,不过这些地区一般最大的关注者基本归属于FAO这样的组织,我们的级别似乎还不过。所以即便出现一般强度,或者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实际影响力未必足以撼动农产品当前阶段的大趋势。

再者,即便再来一次强厄尔尼诺现象,那么东南亚、阿根廷这些地区又进入关注者眼球,但如果南美大豆面积再持续增加一点,欧洲再温暖一点,农产品产量提升仍然有较强的优势。所以,厄尔尼诺当前还是猜想阶段,且让我们继续观察它的动向吧。

考虑到当前北半球的气温状况,个人感觉“温室效应”似乎比“厄尔尼诺”更有看点。连续来看,这是自2016年全球最热年份以来,或许继任成为的全球最热年份的一年。

而目前不止一个气象学家将当前的全球非正常气温水平归结为温室效应,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温室效应促进了欧洲谷物生产良好的前景,但同时又加大了美国地区小麦生产减产预期,国内倒是不温不火,但是谁能保证在小麦关键期是否再出现损及产量、质量的不利降雨呢?

所以,这恐怕比厄尔尼诺引发的威胁预期更加直接。而且温室效应带来的炎热状况有可能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全球范围继续发酵,对农业生产究竟能带来多少帮助,多少不利,真是有待对比,也相当有看点。就在本篇撰写过程中,本人还留意到一则新闻: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和格达半岛地表陆续冒出数千“地下气坑”,专家称可能是由于当地永久冻土解冻之后产生大量甲烷气体造成的。

寒冷的西伯利亚冻土解冻了,呵呵,全球变暖的一个体现么?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归到天气这一基本面吧。美国,当前寒潮对小麦的冻害影响范围尚未完全释放,有待观察,不过鉴于寒潮和雨雪影响的范围,一些美麦主产区的状况可能会乐观一些。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大豆、玉米开始进入播种,但是中西部平原地区的降水预期似乎偏少,此乃关注点之一。欧盟、黑海,天气良好,谷物产量预期有望进一步提高,也许美国的小麦短缺需要用欧洲的增产来填补了。

有学者预言,2017年美国的气象状况,同2012年可能有很大的相似,但如果是全球性的气候影响,那么美国也绝不孤独,让时间来慢慢体现吧。(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

中华粮网,农情遥感专栏,本期作者孙开源。农情遥感,提供全球农气及热点资讯,每日提供全球主要农产区当日气象状况,用卫星数据反映真实农情。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