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调雨顺墒情好
6月上旬的黑龙江东北部地区,田间有部分农民在进行中耕管理。
鹤岗市安民村农民张子军正在豆田中松土。他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当地土壤墒情非常好,大豆出苗情况也不错。记者在他的豆田里看到,尽管受去年种植玉米农药残留的影响,少量豆苗叶面偏黄、植株较矮,但大部分长势良好。
考察团在富锦市长安镇进行了实地测量,大豆生长情况良好,出苗率超过98%。当天正在下雨,土壤湿度较好,利于大豆后期生长。沿途随机采访的农户均表示,今年天气及土壤墒情理想,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是丰年迹象。
在友谊县龙山镇,由于刚刚降雨,田间土壤湿度较高,玉米出苗率较好。考察团对当地的大豆田进行了测量,大豆出苗数以及苗高虽低于富锦地区,但土壤墒情良好,利于后期作物生长。
在鸡西的密山市,考察团选取了珠山镇解放村、当壁镇永胜村和实边村等4个采样点,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到,该区域玉米出苗率较高,生长形势较好。这4个样本点中,玉米有3个,大豆有1个,出苗率在85%以上,而且长势良好。由于短期连降暴雨,土壤湿度非常好,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生长。
在七台河市,考察团取了3个样本点,其中玉米1个,大豆2个,出苗率和长势良好。受连日降雨影响,土壤湿度非常好。不过,当地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玉米正处于关键的三叶期,主要是根叶的生长和茎节的分化,这一阶段怕涝不怕旱,轻度的干旱反而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该负责人称,七台河地区5月份积温较往年偏低,加上雨水过多,玉米根系普遍较浅,如果后期遇到干旱或者风灾,将对产量形成较大影响。预计七台河地区今年玉米难以出现高产现象,产量最多达到往年平均水准。
2
大豆种植增势明显
佳木斯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储制度,玉米价格大幅下行,黑龙江地区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其中东北部尤其是农垦地区调增大豆、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玉米种植,效果也比较明显。
佳木斯市农委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最高曾达到860万亩,2016年为780万亩,2017年为567万亩。与此同时,2015年大豆种植面积为159万亩,2016年为210万亩,2017年为388万亩,玉米减、大豆增态势明显。
上述佳木斯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豆、玉米种植所需条件接近,存在争地关系。玉米单产高,管理方便,特别是2008年实施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后,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产量大幅提高,至2015年达到顶峰,此后呈现下滑态势。
当前,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大豆面积增加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在佳木斯市鹤立镇团结村,一位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民告诉记者,该村玉米种植面积大约减少了40%,这部分土地改种了大豆或其他作物。
在鹤岗市安民村,张子军告诉记者,2016年该村玉米种植面积1650亩,今年下降到750亩,下降比例超过50%。该村去年基本没有种植大豆,今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900亩。“这里是传统的玉米种植区,由于去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退出,玉米种植出现亏损,去年我自己就亏了四五十万元。今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村里很多农民改种大豆。”
宝泉岭山林粮食加工有限公司林姓负责人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他表示,2017年鹤岗市玉米种植面积占比由原来的90%缩减到70%,大豆种植面积占比则由原来的10%上升到30%。
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在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泡镇三合村,记者了解到,该村耕地面积11000亩,去年该村98%的耕地种植玉米,今年这一比例降至90%左右,其余8%—10%的耕地转种大豆。
在富锦市,据许氏豆业负责人介绍,当地大豆种植面积明显增加,公司大豆收购区域内粗略估计增长20%—30%,新增部分基本来自玉米地改种。他认为,种植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来调节的,农民过去只管种、不管卖的思路正在逐步转变,农民角色正在由种植者转变为农场经营者,并将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市场化经营中来。
对于七台河地区今年种植结构的变化,上述当地农委负责人认为,今年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政府倡导农户不要盲目追求品种的产量,应该更加注重品种的质量。就玉米而言,七台河市今年种植食用型玉米的占比显著提高。质量高的玉米价格高于普通玉米,目前市场对于高质量玉米的需求较大,种植思路的变化有利于拓宽玉米的销售渠道。
“与玉米大部分种植户亏损相比,大豆和水稻种植收益较高。受种植成本影响,各地玉米改种大豆或者水稻的现象比较明显。另外在玉米品种选择方面,种子较杂,往年多数农户选择了产量高、水分大的品种,今年则主要种植蛋白质含量高、口感好的品种。”上述七台河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考察团途经地区,记者了解到,各地玉米种植中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成本,与去年基本持平,变动因素较大的是土地承包费,这也是生产成本中占比最高的一项。综合整个考察行程,记者发现,种植户赚钱与否的关键就在租地成本,去年租地种植玉米的大户基本全部亏损。受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今年租地成本较去年大幅下滑,多地降幅达到50%。如宝清县去年地租普遍在6000元/公顷,今年则不到3000元/公顷,七台河市地租也由去年的6000—8000元/公顷下降到今年的2000—4000元/公顷。
另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除了政策引导,轮作补贴也是农民改种其他作物的动力之一。虽然农民还不确定未来的大豆目标价格,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逐渐成为共识。在密山市,正在给玉米追肥的雷姓农民告诉记者,今年没敢种大豆,怕卖不出去,依然种了玉米,但从各方面了解了大豆的补贴政策后,当地部分农民对于没种大豆比较后悔。
3
产业链各方心态复杂
在考察中,农业产业链各方对于政策变化心态较为复杂。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对黑龙江地区玉米生产冲击较大,当地玉米种植收益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徘徊。与目标价格和最低价收购政策相比,生产者补贴政策缺乏透明度,存在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今年农民的种植情况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贸易商心态也存在分歧。
宝泉岭山林粮食加工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17家最大的粮食贸易商之一,仓容18万吨,有烘干塔3座,日烘干粮食1500吨。据该公司林姓负责人介绍,今年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玉米临储拍卖,由于2013年收储的玉米质量较好,南方客户比较认可,公司业务量快速增长,今年贸易量达到20万吨,比以前要大得多。
他认为,对玉米加工企业给予补贴,不利于市场竞争,建议停止补贴,让市场自由竞争。“玉米市场化定价对于贸易商来说是一件好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可以让企业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
上述林姓负责人表示,目前黑龙江地区已基本没有2016年产玉米,现在主要是拍卖粮。其中,2011年、2012年产玉米定向销售给了深加工企业,2013年产玉米质量好,主要销往饲料企业。“黑龙江大概还有400多万吨2013年产玉米,拍卖价格将成为市场的指导价。现在许多大型养猪场进入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产能也在扩张,预计2018年玉米需求会比今年旺盛。”
在佳木斯福福粮食有限公司,吕姓负责人也表示,玉米拍卖大多是中小户参与,大户大多不看好后市,并未参加。拍卖完的玉米依旧面临出库难问题,目前该公司拍卖的玉米大约只出库一半。
上述七台河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是玉米临储改革第一年,七台河玉米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玉米种植收益明显下降,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种植收益的下降也直接导致农户种植结构出现变化,由以往的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模式改为多元化种植模式,由过去的盲目追求产量改为重视质量。”他认为,玉米价格市场化后,农民种植理念出现变化,有了优质优价的意识,这种转变将有利于该地区种植结构的优化。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此前农民种植玉米有最低收购价托底,并且粮库敞开收购,农户只管种,不需要考虑卖的问题。现在实行的是价补分离,取消最低保护价,玉米价格逐步市场化,并且当地玉米商品率达90%,本地根本无法消化。”上述佳木斯地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的种植结构调整中,种什么能卖出去,并且能卖个好价钱,是当地政府和农户需要深思的问题。他认为,现在调结构不是单纯考虑种什么,种之前还要考虑销的问题,把订单拿到手,种出好商品。农民的思路也在往这方面发展,不能单纯作为生产者,还要努力成为精明的经营者。
他同时认为,无论是临储制度,还是未来推行其他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年限的缓冲期,在价格价逐渐下降过程中,让农民看到市场发展趋势,并逐渐适应。“就目前生产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国内粮食价格扣除成本后,需要让农民有利可图,只有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价格。无论国际粮价如何,国内现有条件下的粮食价格需要充分考虑成本和利润,这关乎到农村发展和稳定问题。”
4
期货服务农业空间广阔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产业链各方逐步建立起市场化思维。一方面由于粮食价格波动加大,种植户已经逐步有了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规模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利用技术、管理、资金和规模优势,促进粮食种植结构优化、保证仓储安全、流通顺畅、产业链延伸。此外,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探索,也对提高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收益、促进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富锦市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即是规模化发展的典型。该公司是厦门象屿集团和黑龙江粮食局旗下的金谷集团合资成立的粮食全产业链企业,集种业、肥业、合作种植、粮食收购、仓储、贸易、物流和深加工为一体。目前共有423万吨粮食库存,其中193万吨玉米,辐射半径150公里,这种规模化经营有效地解决了周边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该公司还规划了200万吨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能够有效消化当地玉米库存。在种植方面,该公司与农户合作,前期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甚至资金,农作物收获后通过回购粮食进行结算,解决了农民资金不足、卖粮困难等问题。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开展的水稻合作项目,没有发生一例农户违约现象,今年将把这种合作模式用于玉米品种试点。
参与考察的一位期货分析师告诉记者,种植户是否赚钱的关键在于成本,从物质成本投入来看,农垦或者农业合作社模式集中向厂家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压低成本。他同时认为,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地方政府应在新型农民培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好种植技术、市场信息、期货以及金融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我去年接触的"保险+期货"试点来看,农业产业链与金融结合是必然趋势,尤其在粮食价格逐步放开的当下,这种需求越来越迫切。”上述佳木斯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种需求不一定马上变成现实,需要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各方找到利益共同点,同时搭建一个平台,让经营主体都能参与其中。
实际上,期货市场服务农业一直处于探索和创新中。以南华期货为例,为深度服务黑龙江地区农业,南华期货与九三集团联合成立了横华农业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涉及金融、物流等贸易服务相关领域,以现货金融相结合的方式服务农业企业,业务覆盖农产品(000061,股吧)种植、土地流转、生产加工、饲料养殖、物流贸易等环节。
“目前大豆和玉米都是市场化定价+直补,农民和企业面临的种植、经营风险非常大,如何降低价格波动、稳定收入成为核心关注点。从产区情况来看,这主要涉及两类主体——上游农户与下游贸易商或加工企业,上游主要问题在于卖粮难和收入少,下游主要问题在于价格波动风险。此类风险只通过现货市场没有办法规避,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则可以有效降低。”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玉米研究员施瀛珠说。
在施瀛珠看来,以黑龙江地区为例,期货行业服务农业产业有着巨大的空间。一是可以利用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指导农户种植和销售。利用期货市场的信息指导农户更合理安排种植和销售:在种植期,农户可以参考大豆、玉米期货远月价格走势,比较种植收益,合理分配种植面积,以掌握主动权;在新粮上市收购期,农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粮商的报价,也可参考期货市场近月合约的价格走势,合理安排卖粮进度,使收益最大化。
二是推广“保险+期货”,为农户提供价格保险。“保险+期货”试点在帮助农户管理价格风险、实现农民保收增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去年是玉米临储改革第一年,东北玉米种植收益下降明显,部分农民亏损严重,目前国内的农业险没有提供价格保险,“保险+期货”项目填补了空白,为稳定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收入提供了重要工具。
三是推进“订单+期货”模式。该模式连接了上下游,借助中间组织先以“公司+农户”的方式通过远期订单将种植户整合在一起,再通过“期货+订单”的方式,在期货市场对冲价格风险,既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问题,也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目前东北地区一方面玉米种植户面临卖粮难问题,另一方面大量新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上马,在此背景下,利用好“订单+期货”模式,对种植户和加工企业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