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至1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将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重点任务,指出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个重要原则。
有分析人士称,从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金融形势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金融业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矛盾较为突出,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有所加大。当前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监管协调体系进一步升级
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
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此前市场曾预期将出台包括“大央行”“双峰监管”在内的数种方案,但现阶段操作难度较大。在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看来,最终落地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2013年设立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的升级版,从以前的“水平协调”到现在的“垂直协调”,
监管协调体系进一步升级。
有分析人士提出,从名称来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将“稳定”置于“发展”之前,表明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会议并未明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其在金融监管中的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国务院层面的权威决策机构,应该会由国务院领导担任负责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可能设在央行。
中金公司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未来将加强政策的协调,涉及面较广的政策可能都要经过“一行三会”会签以及经过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审批才能出台。
监管模式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邓海清认为,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认监管模式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这是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层面对监管模式的改变进行确认,标志着“机构监管”将成为过去式,这是监管模式的重大转变。
在邓海清看来,尽管混业监管从来没有被官方认可,但在一行三会监管对象出现交叉、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背景下,“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一直存在的监管问题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董小君认为,功能监管能有效弥补机构监管的不足。功能监管是依据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和金融产品的性质而设计的监管,是一种对穿透产品的“横向”全链条监管,以防监管套利,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公平竞争。与功能监管相对应的是机构监管,是指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实施监管,是对一家金融机构从生到死的全程“纵向”监管,严格的防火墙制度减小了各类金融机构间风险的传递。
明确国企降杠杆是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未提及市场格外关注的金融去杠杆,只是强调了金融风险防范,同时明确提出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
方正中期研究院院长王骏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金融去杠杆”成为上半年市场关注的焦点,“杠杆”甚至逐渐变成一个贬义词,令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谈“杠杆”色变。他认为,上半年监管政策确实对金融体系杠杆扩张有约束,但旨在纠正违规,加强监管,去杠杆并非根本目的。因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杠杆在带来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关键在于适度、合规。
有分析人士认为,分部门看,当前我国经济总体杠杆水平并不高,主要是政府和居民部门杠杆率较低,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偏高。国企高杠杆运行,其清偿债务能力较弱,有可能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甚至影响金融系统安全和稳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去杠杆主要有两个层面,从金融层面看,当前M2明显回落,尤其同业创造的M2大幅回落,已取得明显成效。资金空转现象得到遏制,存量业务消解,增量业务控制基本达到目标。从企业层面看,涉及“僵尸企业”的退出,仅靠金融业无法完成,需由国家层面推进。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处置“僵尸企业”,有利于风险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