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国内期货市场4家核心平台—上期所、中金所、大商所和郑商所,强化一线监管职责,夯实业务规则法律效力,积极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通过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年来,我们积极顺应市场变化,不断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不断优化合约规则,简化业务流程,提升市场效率和质量。”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在辽宁质检局的大力支持下,大商所推动国家质检总局出台进口大豆监管改革措施,优化调整黄大豆2号合约。
为解决活跃合约不连续、近月合约不活跃等困扰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多年的“顽疾”,大商所在鸡蛋期货上优化交割制度、探索开展仓单串换、集团交割、仓单服务商等创新举措;通过陆续开展7个品种夜盘交易,引入期权做市商制度,调整煤焦矿品种最小变动价位,持续优化交易业务。
此外,大商所还对以保证金管理、逐日盯市、当日无负债结算和风险准备金管理等制度为基础的全员结算制度进行改进;丰富完善交割制度,优化交割流程;持续扩大组合保证金优惠,推出优化持仓梯度保证金管理等多项举措。
郑商所坚持“风险防控从产品设计开始”的理念,在设计产品时,扎实深入地进行市场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尽力消除由于产品设计缺陷而导致的风险隐患。同时,根据现货市场变化,及时改进优化已上市产品,降低市场运行风险。比如,去年以来,为了让品种更加稳健有效地运行,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郑商所着力改进优化动力煤、玻璃等品种的相关规则。
上期所为进一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近年来就加强交割管理推出多项举措:科学管理注册品牌和交割仓库、升级完善现行交割规则体系、强化注册品牌及交割仓库自律管理。据了解,上期所目前共有289个注册品牌,其中国产品牌249个,境外品牌40个。该所以推进原油及20号胶等新品种上市为契机,升级完善保税交割规则制度,争取包括财税、海关、质检等多个领域的政策能有所突破;还对钢材、石油沥青期货相关注册和检验细则等进行了修订。
今年6月14日,国债期货圆满完成首次券款对付(DVP)交割业务,成为中金所和中央结算公司在结算服务上创新探索的重要成果。
把规矩挺在前面 一线监管强起来
为保证市场正常运行,作为“五位一体”监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期货交易所还承担了一线监管的重要职能。近年来,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主体的增加,期货交易所的监管责任越来越重。
以上期所为例,仅2017年1月~6月,就处理异常交易行为669起;对11起涉嫌违规交易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和取证,对其中7起采取自律监管措施,1起移送证监会稽查局。共对46家交割仓库开展约60次现场检查、飞行检查。
中金所上半年共处理异常交易行为592起,套保套利期现不匹配行为142起,处理套保客户频繁交易、套利客户集中交易、套保套利客户持仓超过额度等行为63起,对客户采取了电话提醒、提交情况说明、监管谈话、限制开仓等自律监管措施,其中采取限制开仓措施共671起。
大商所全方位加强一线监管和自律监管,不断完善风险防控的手段和措施,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交易行为。最近4年时间,累计排查市场异常波动线索40多万条,共查处异常交易1000多起,查处违规行为400多起,发现并移交中国证监会调查案件8起,维护了市场正常秩序。与此同时,还及时监测、分析和研判市场形势,加强潜在风险和动态风险评估,果断地采取各类防治措施。
“风险与违规往往是相生相伴的。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市场操纵,既是促进市场功能发挥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市场风险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们持续完善期货交易持续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纠正市场违规行为。”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郑商所上述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该所共处理违规事件104起。依规开展实际控制关系账户认定与管理,防止利用持仓优势影响市场健康运行。审慎开展套保审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产业企业风险管理需求。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稳定。
专注服务国家战略 “保险+期货”为三农保驾护航
证券时报记者 沈宁
2014年以来,在国务院和相关部门指引下,多家期货交易所围绕“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着力开拓,聚焦服务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以“保险+期货”为新抓手,推动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落地生根。
“保险+期货”成新抓手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精神,积极响应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号召,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去年以来相继推出“保险+期货”试点,“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由此获得了新抓手。
据了解,上海期货交易所今年3月发布通知,鼓励期货公司探索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保障农民收入、切实服务三农的业务模式,支持开展利用“保险+期货”进行“精准扶贫”试点。5月26日,由上期所发起并支持的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项目正式启动,首期计划投入扶持资金3960万元,覆盖海南、云南两省14个贫困区县,其中12个为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天然橡胶现货产量约36000吨,种植面积约40万亩。
此次试点工作,涉及橡胶现货产量中有三分之二落地在云南,共16个项目,资助总额达到2640万元,涉及现货约24000吨,合计橡胶种植面积26万余亩。16个项目中有8个项目落地于勐腊县,有4个项目落地在普洱地区的宁洱、江城和西盟县。
大商所、郑商所开展“保险+期货”试点要更早一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大商所共联合25家期货公司和9家保险公司,累计开展试点46个。2016年末,协同完成对合作社、农户参保2.8万吨玉米,共101.43万元的理赔。而郑商所正积极推动第二批棉花、白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落地实施。
新品种研发瞄向服务“三农”
在新品种研发上,期货市场同样聚焦服务“三农”。今年8月18日,随着电子屏数字的跳动,棉纱期货在郑商所挂牌交易。作为今年第一个上市的商品期货品种,棉纱期货上市首日成交量就达到9.06万手(单边),市场流动性良好。同时,豆粕期权和白糖期权上市也成为今年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新亮点。
“我们已经完成了咖啡、红枣等品种合约规则制度草案的设计工作。”郑商所农产品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落实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支持新疆发展及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要求,郑州商品交易所和证监会期货部在今年初赴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等地,对红枣、番茄酱、香梨等当地优势农产品开展期货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
8月29日,20余位来自东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的种粮大户和养殖户来到大连,参加大商所首次举办的邀请基层种粮农户走进期货大厦参观座谈活动。一同前来的还有来自龙头企业、基层政府和期货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的代表。与会代表围绕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现状、风险管理诉求、“保险+期货”试点情况等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并对期货市场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的举措进行了探讨。
期货市场让饱受价格波动之苦的养殖户看到了希望。从以往来看,鸡蛋价格波动较大,当蛋价大幅下跌至成本线以下时,就会有很多养殖户亏损惨重。2013年鸡蛋期货上市后,国内多家合作社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稳定养殖利润。有了价格保险之后,养殖户只需专注养好鸡、产好蛋,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在食品安全以及提高养殖规模上。
与此同时,大商所还在加快针对生猪期货、全脂乳粉等品种的上市研发步伐,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种体系,为“三农”产业避险提供更加丰富的品种和工具。上海期货交易所则对接产业的目标瞄准纸浆期货,目前立项申请已经获批,正在积极推进纸浆期货上市准备工作。而铜期货期权也已基本完成业务方案和技术方案。
产业服务能力增强
随着连续十多年的平稳运行,尤其是近几年的优化创新,国内期货市场的产业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大连商品期货市场为例,该所探索创新产业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加强产业客户开发和培育、强化行业人才培训,产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价格发现功能上,一些商品的期货价格目前已经能够很好地反映、揭示现货价格的变化趋势,可以用来预研、预判实体产业链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与国际铁矿石普氏价格指数相关性达到0.99,对国际普氏价格指数的运行开始产生较大影响,已成为境内外现货贸易定价、相关价格指数发布和开展衍生品交易的重要参考。在我国油脂油料行业中,70%的棕榈油、50%的豆粕以及40%的豆油现货贸易均已采用期货价格进行基差定价。”大商所相关负责人称。
从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近百家钢铁、焦炭、焦煤企业以及500多家铁矿石贸易商参与铁矿石、焦炭焦煤等期货交易,600多家化工企业参与大商所化工品期货交易,国内日压榨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油脂油料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参与油脂油料期货套期保值交易,85%以上的棕榈油进口企业参与棕榈油品种期货交易,50%的全国30强饲料企业集团参与豆粕、玉米等品种的期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