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三届中国市场风险管理大会12月6日在上海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期货及衍生品工具服务产业企业风险管理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在论坛上表示,期货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对服务农业、金属、能化相关产业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点价贸易、基差交易已成为国内外大宗商品贸易的主要方式。
他提出,应大力培育场外市场,形成期货与现货对接、场内与场外对接、商品与金融对接、境内与境外对接的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今年,商品期权成功上市,成为风险管理业务新的助手,对于市场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年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井喷,场外期权业务发展迅速,场外期权也成为期货公司创新业务新的突破口。
“目前,单独的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风险管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场内场外对接联通、期现结合,研发出多样化的衍生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企业需求,还可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他说。
启明股份执行总裁石建华认为,企业经营没有风险边界是很危险的,但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又不能过高,必要的自由和利润把控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工具把风险管理的体系固化下来。企业要做“百年企业”,要通过扩大规模、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要做到“千秋万代”,就必须要进行风险管理,在利润和风险中找到最大的边际效应。
“因此,企业不能"靠天吃饭",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国际知名大宗商品企业都有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石建华表示,国内的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之前,获取市场利润大多是靠扩大规模和降低成本,目前国内大宗商品在全球的占有率接近50%, 扩大规模已经不可能了。降本增效方面,以金属行业为例,国外的情况是特别集中甚至是垄断,而国内特别分散,经过充分的竞争后,国内企业很难在这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国家推行供给侧改革之后,企业要从数量的扩张转移到质量和管理模式的提升。所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扩大利润,改变经营模式,对现货企业来说特别迫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对大宗商品企业来说已经是“必修课”,而不是“可选项”。
“中国的大宗商品企业现在有的还是只做现货,当然国内的企业对于风险管理和期现结合也做了尝试,很多大宗商品企业设立了期货部门。”他说,但是多数的期货部门仍然处于独立运行或者与现货浅层次的结合层面,并没有从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企业经营目标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风险管理。不过,也有不少企业开始设立风控部门,并逐步认识到了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差距。
风险管理不仅是规避不利影响,利润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风险中有威胁也有机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风险偏好,利润可以通过对损益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对准备进行风险管理的企业石建华也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把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分开,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其次,即使国内的企业想做好风险管理,也并不都具备这样的实力和能力,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把风险转移给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公司,比如期货风险管理公司。而企业只需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这种方式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除了期货工具外,场外期权等工具也是近年来企业运用较多的有效风险管理工具。场外期权在国内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今年在能化和黑色产业发展尤为突出。中期协数据显示,国内场外业务2015年名义资本金为50亿,2016年达到150亿,2017年预计达到2500亿以上,规模今年呈现十几倍的速度增长。不过,虽然规模“井喷式”发展,但市场需求仍深不可测。
在期权的运用上,华泰长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鹏介绍了今年以来期权服务企业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令人惊喜的变化。“期权在企业中的运用已经进入由浅入深的阶段。”他说,期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以运用到采购、生产、储存、销售各个环节。今年以来,企业运用期权的策略也从单一走向组合,从静态走向动态。他介绍,部分企业已经搭建领式期权甚至是三向式的期权取代简单买入期权套保方式,并且根据库存、产量、预期销售变化,动态调整期权头寸。
事实上,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期货和期权解决的是风险管理的不同问题,期货着重于套保,而使用期权除了套保功能,也可以促进企业资金流转及使用率、实现利润增值等。对期货和期权组合的灵活使用,使企业可以在期货头寸盈利时既保证套保效果又能提前释放利润。
此外,今年参与场外市场的主体也更加多样化。程鹏表示,除了期货公司和其风险管理公司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推广让保险公司和银行也加入其中,共同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而私募机构的加入则为场外市场交易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有益于市场风险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