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构建产能过剩行业名单
筛选存量债券余额较大的制造类行业,进行逐一排查和梳理,得到了初步的产能过剩行业名单。
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强力推进,成效显著,叠加房地产市场回暖,上游煤炭、中游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等产品价格上扬,产能过剩行业盈利改善。供给侧改革加快了行业结构性调整,产能过剩行业加速分化。
关注强力政策的覆盖性和持续性,把握相关行业带来的机会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顶层意志的体现,2016年重点覆盖了煤炭和钢铁行业,预计将贯穿“十三五”期间始终,应进一步关注其涉及的其他产能过剩行业。2018年起,国家将去杠杆、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最为主要攻坚对象,可把握相关行业带来的机会。
正文
引言:
近年来诸多行业产能过剩状况频频出现,涉及行业研究时,产能过剩更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信用研究领域,产能过剩同样是一个重要主题,2015-2016年期间,部分强周期性行业陷入低谷,信用风险接连暴露,市场开始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回避,一些机构内部直接要求回避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因此,本文对近年产能过剩行业总体状况进行一个梳理,构建产能过剩行业名单,并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一、定义与范围1.产能过剩的定义
产能过剩通常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的能力。产能过剩主要是针对具有生产性特征的行业,而且是相对而言的,需要在一个期间内、范围内、标尺内来进行界定,不同行业乃至细分不同的产品品类或品质,界定结果可能是完全不同,且极为困难。因此,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情况下,当前国内几乎所有行业研究都是以大体的程度来界定产能是否过剩。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区间为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考虑到目前国内尚未有严整的界定标准,故本文采用如下程序进行依次判定:a.根据近年国务院、发改委发布的文件、工信部相关产能过剩整治名单进行排查;b.适当采用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国内主流观点综合判定;c.分析价格、供需及库存状况,结合市场表现综合判定。
2.待考察行业的范围选择
本文采用证监会2016年行业分类的第二级大类,以2017年11月30日为时间节点按行业筛选出产业债债券余额。剔除缺失数据的样本以及非生产性行业(房地产业除外),得到了11个行业,如图1所示。另外,本文所选定行业与其他公开资料可能存在范围不一致情况,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涵盖了水泥、玻璃、陶瓷、石膏等三级行业细分,而其他公开研究内容可能只选择了该等三级细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仅讨论主要三级行业分类,其他细分不做赘述。
下文主要以需求、供给、库存以及产品价格变化来分析所选行业的运营简况,并参考了鹏元债市风险研究系列报告,该等报告涵盖了房地产、钢铁、煤炭开采和洗选、电力生产、水泥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详细研究内容参见鹏元评级微信公众号。
(1)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属性较多,归属上属于第三产业,但其本身含有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内容,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非常重要,债券存量大,本文仍做一定的阐述。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的建造主要受资金状况影响,生产弹性强,没有产能的概念,因此不存在产能过剩与否的情况,一般以讨论供需状况以及政策约束为主。
区域需求逐步分化,库存维持高位,政策紧缩下,行业融资收紧,销售量价齐跌
从需求来看,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6平方米,已超过诸多欧洲国家水平。但受传统文化、年龄结构及相关制度等因素影响,近年刚性需求、改善需求以及投资需求持续旺盛。随着城镇化步入后期,房地产亦开始呈现分化态势,优质城市的房地产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
政策调控对房地产业影响较为明显,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紧缩政策的周期通常为3年左右,宽松政策的周期通常为1年左右。截至2017年10月底,本轮紧缩政策仍没有放松迹象,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房地产销量和房地产企业融资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较强限制。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属于公用事业,其中以电力行业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力生产是本文主要的考察对象。
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波动下降至低水平,煤电产能过剩,调入清单
2007年前后,我国电力生产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其中2006年6,000千瓦以上发电设备容量同比增长达22.34%,此后增速开始下降,但仍明显并长期高于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增长速度,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由2007年的5,000小时波动下降至2016年的3,785小时。理论上发电设备全年8,640小时满负荷运行为理论产能,但一般而言,排除各种因素,平均5,000小时的实际运行可视为产能利用率达到100%。由此测算,2015-2016年电力生产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约为79.38%和75.70%,其中2016年已经低于79%临界线,行业产能过剩。
(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近两年煤炭行业供给状况得到控制,成效显著,价格回升,但行业产能依然过剩,政策收紧仍将持续,应于2014年将其调入产能过剩名单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一般称为煤炭行业,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一次能源,主要需求集中在电力、钢铁、建材(水泥)、化工等行业。煤炭行业首次在官方文件标题中被明确为产能过剩大约在2016年初,实际上在2014-2015年煤炭产能、产量高企,价格快速下跌至盈亏平衡点以下,产能处于过剩状态。
需求方面我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其中2016年同比下降8.1%。受环保政策、能源升级等因素影响,煤炭作为一级能源的地位和比重逐渐下降,未来消费量处于下降态势。供给方面,2013年以来,煤炭产量累计减少5.6亿吨,其中2016年减少3.4亿吨,同比下降9.1%;为平衡消费,煤炭进口量小幅增加0.6亿吨。
(4)土木工程建筑业
土木工程建筑服务供给能力过剩,行业竞争激烈,是信用风险高发行业,调入供给过剩名单
土木工程建筑业是建筑业门类的子目,主要包括各类工程施工建设,涉及公路、铁路建设、生态园林、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该行业没有产能概念,但总体建筑服务的供给能力过剩,行业企业众多,价格透明,竞争激烈。
土木工程建筑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状况依赖性较强。2013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均高于15%,但总体处于波动下行趋势。当前国家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叠加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市场利率上行,预计未来一定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仍继续下行。
(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国内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行业企业主要为大型央企,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石油和天然气是与煤炭并列的一级能源,与煤炭相比,石油和天然气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国内石油开采成本偏高,原油消费主要来自进口,且进口依存度逐步走高,2016年约为65%左右。原油用途较为广泛,可提炼为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 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产品。从需求来看,2016年国内原油消费量为5.79亿吨,同比增长2.99%,较2015年下降3.43个百分点。近年国内原油需求持续增长,但在环保要求下,汽车向新能源发展,化工企业外迁,未来原油需求将逐步减弱。
2010年以来,得益于高油价及页岩油压裂技术的突破,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快速增长。随着开采成本的不断走低,以及国际油价的相对稳定,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处于持续复苏阶段,国际原油价格阶段性低谷。2016年11月末,为了平衡国际原油市场,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达成减产协议,进而促使国际油价止跌回升。在此之后,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严格履行减产协议,其国内产量开始见顶回落,未来两年国际油价将处于逐步回升的过程,主要源于非限制性剩余产能趋紧,全球油市重回均衡。2018 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均价将会在58美元/桶上下波动。
(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包括钢铁行业。钢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基础施设建设、机械制造、房地产、家电轻工、汽车、船舶等行业,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需求量超过钢材总需求量的一半左右。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化解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指导意见,此后工信部一直将其列入产能过剩名单。
近期下游需求回暖、产能缩减助力钢材价格回升,行业表现好转并有所企稳,但产能依然过剩,调入名单,关注未来产能实际退出和需求变化情况
下游需求方面,201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速持续放缓,2016年有所回升,但政策迅速收紧,投资继续承压。在此期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缓慢下降,由2013年的20%左右下降至2016年的15%左右,整体仍保持较高增速。家电和出口在近年表现偏弱,对钢材消耗量拉动作用不大。整体来看,受益于基建需求支撑,钢铁需求量具有一定保障。
近年我国粗钢产能持续增长,由2010年的8.63亿吨增长至2015年的12亿吨,由于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2年的72.00%下降至2015年的66.99%,钢铁产能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逐步演变为绝对过剩,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全行业长期处在低盈利状态运行。2016年全球粗钢产量16.29亿吨,其中中国产量8.08亿吨,产量占世界粗钢产量的份额为49.65%,国内粗钢产量增速触底小幅回升。
(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产品众多,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近期受需求回暖、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高压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回升,但稳定性存疑,未来仍需关注下游核心需求状况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包含子类比较多,包括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肥料制造、农药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及日用化学产品制造7个子行业。其中子行业化学原料制造和肥料制造是主要组成。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仍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即中低端产业过剩、高端产业不足,大多数产品过剩、特种产品短缺,调入结构性产能过剩名单。
化学原料制造涉及产品主要为烧碱、纯碱和PVC;肥料制造主要包含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核心下游行业为房地产、基建、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中房地产(000736,股吧)为最大下游行业。近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企稳,2016年开始小幅回升,并且近年基建投资增速维持较高水平,叠加2016年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影响,2014年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景气度下行,2016年4季度大幅回升,行业盈利结构性改善。随着房地产政策迅速收紧,基建投资增速趋于下行,预计未来1-2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需求将有所减弱。
2016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针对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进行了等效控制,限制新增和重复建设产能。同时环保督查高压下,部分存量产能开始关停,但供给侧收缩的边际效应递减。未明确产能淘汰目标的情况下,行业产能利用率和产品价格仍有赖于下游需求变化。
(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关注水泥和平板玻璃,二者为建材。2009年国家发改委就开始对水泥、平板玻璃建设项目进行清理,控制新建项目的审批。2013年工信部开始公布重点监察行业名单,水泥、平板玻璃细分行业被纳入其中。
水泥产能过剩,区域产能利用率分化,过剩产能压减过程缓慢,随着下游需求走弱,水泥价格可能震荡下行
水泥广泛用于房地产、基建行业,近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均波动下降,水泥产量增速下降至2015年的负增长,2016年有所回升。产能方面,2016年我国水泥熟料产能增加至18.30亿吨,严重超出需求量,水泥熟料过剩产能约4.54亿吨;水泥产能达到31.95亿吨,过剩7.93亿吨。2013年以来产能过剩量逐年上升,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推行,水泥产能得到了一定控制。
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连年过剩,2016年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价格抬升,但未来房地产投资承压,平板玻璃产能去化缓慢情况下,价格可能再次回落
平板玻璃主要用于房地产业,近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2016年有所回升,相应地,平板玻璃消费量增速波动下降,2016年以来销量恢复正增长,房地产业与平板玻璃行业呈较强的正相关性。2012年起,平板玻璃销量增长缓慢,其中2015年负增长,但同期产能规模仍然进一步扩张,直至2014年行业总产能达到11.67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由2011年的80%以上持续下滑至2015年的70%附近。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是有色金属原矿石的熔融,还原成一定纯度的的金属,再进行物理压力,形成固定的形状。主要大宗金属为铝、铜、锌、铅,小金属主要为镍、钨、钴、钼、锡、锑、汞和稀土。绝大多数金属交易的定价权掌握在欧美手中,并且国内对部分大宗金属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早在2009年,国务院和发改委就电解铝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政策指导。
有色金属中铝、铜产能过剩,铅、锌供需状况好转,全球供需趋于平衡,价格不同程度回升,但可持续性有赖于下游需求变化
2010年以来我国电解铝产能持续提升,2010-2016年产能利用率在68%-81%波动,其中2015年为阶段性峰值,近年电解铝产能过剩状况未有改善。2013年以来精铜新增产能逐渐减少,近两年产量增速放缓至6%左右,2016年产能利用率约为77.6%,产能轻度过剩。我国铅冶炼产能过剩情况较重,2016年12月以及2017年8月,开工率仅为62.46%和50.86%,2014-2015年铅产量连续下降,2016年有所回升,受铅酸蓄电池行业发展受阻影响,铅需求复苏的可持续性存疑。
(10)汽车制造业
行业过热,结构性产能过剩,关注商用车,低端自主品牌产能利用情况,预计2018年调入过剩行业名单
汽车制造业主要包括汽车整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我国汽车总体销量经历2009-2010年高速增长后,在 2011-2014年增速降低到10%左右,2015年则由于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等因素作用,汽车销售增速明显下行,2016年在税收优惠、专项整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汽车产量与销量继续保持增加态势,增速有所回升,同比增长13.65%,2017年1-11月国内汽车销售增速较上年有所跌落。总体来看,我国汽车销售量维持“次高速”增长态势。
汽车零部件市场配套体系呈金字塔形分布,少数实力较强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占领大部分整车配套市场,地位较为被动。
(11)其他行业
根据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相关文件,除了上述简述的行业外,此前产能过剩的行业还有造船、造纸、印染、风电、光伏等。随着2015-2016年市场变化,风电、光伏已被工信部移出,造纸、印染受环保高压催动,落后产能淘汰,行业集中度提升,供需趋于平衡。
2.构建产能过剩行业名单
本文对债券余额较大的制造性行业或类制造行业进行了简述,部分行业进行了品种的简单细分,基本归纳出了近年产能过剩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期间矩阵如下表所示。
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积弊多年的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状况明显改善,部分行业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行下迎来了发展或者投资机会,但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局面开始显现,当前供给侧改革发力点仍然以煤炭、钢铁为主,应关注其他产能过剩行业是否被相关有力政策锁定,及时捕捉机会。
三、思考与展望1.强有力的政策调控
在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过程中,2013-2015年阶段进展相对缓慢,执行情况总体不太乐观。2016年起,在国家领导人的动员下,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行,“三去一降一补”中去产能列为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去库存和去杠杆。最高领导层的发展和改革决心,强有力的政策调控,严重过剩产能的行业得到了明显改善。叠加2016年房地产市场繁荣,需求回升带动上游煤炭、钢铁,中游化工、建材、轻工制造等行业回暖,市场上绝大多数上游、中游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产能过剩行业有所起色。
2018年供给侧改革继续深化,巩固并扩大成果,同时经济总目标方面,由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转向到“防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防金融风险仍放在重要位置,去杠杆成为新一年度的主题。在去杠杆的要求下,尽管以金融为主,但实体企业方面也将有所推动,间接控制新增投资,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总体而言,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有望持续,产能过剩行业可能逐步企稳。
2.迎来行业分化时代
2011年以前,我国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国内大多数行业分享共同增长的盛宴,快发展上规模是取得先机的主要手段。2012-2015年,经济增速逐步下行至7%左右,而粗放式扩张依然持续,单一经济结构弊端显现,行业内部开始展开激烈竞争,但此阶段竞争主要以低价的恶性竞争为主,部分行业内部乱象频出,未能健康规范地发展。2016年起,在供给侧改革发力下,重点调整经济结构,整顿重点行业,环保加压等一系列政策下,行业恶性竞争缓解,恢复有序竞争,大型企业受益,行业集中度开始回升。
2017年以来,国内A股上市公司迅速扩容,各行业内优质标的受到市场认可,价值重估。资质较差的中小型公司遭到抛弃,市值严重缩水。市场对行业内公司的评价快速分化,有利于各行业优质公司的更好发展,各行业开始迎来分化时代。在继续分化的过程中,产品或服务性结构性分化将成为主导,区域性分化随着兼并重组以及技术迭代,可能逐渐丧失壁垒。
3.面临的主要机会
在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关的高行政层级政策陆续出台,调控力度较大,持续性较强。部分行业整顿的效果较为明显,原来风险偏高的行业现阶段有所下降,该等行业内优质企业竞争实力凸显,外部的投资机会显现。对于目前产能过剩,有望走出低谷的行业,将迎来一定的机会,例如电力生产中拥有高效用机组占比高的煤电企业等。此外,2018年政府要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囿于环保压力,对于大力整治的高污染行业,重视环保、环保指标符合要求的企业有望获得竞争优势,率先走出低谷。
值得注意的是,去产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走向和下游需求,2017年以来房地产政策紧缩,汽车销量增速回落,基建投资增速缓慢下降,核心下游需求不足的可能性偏大,应防范相关行业下游需求不足的风险。
1.《我国创新创业类债券市场全面梳理与发展建议(2015-2017)》
2.《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转型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研究》
3.《浙江省经济、财政、负债及城投债风险概览》
4.《不良资产估值在消费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5.《我国项目收益类债券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7)》
6.《城投公司如何参与和利用产业投资基金?》
7.《2017年信用债评级调整及原因探析》
8.《绿色ABS认证实务及融资建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鹏元评级。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