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产业培育基地”系列报道之五
打造新型的塑料产业上下游体系
引言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水平不断提升,期市培育工作重要性日益显现。成立于2012年的广东柏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柏亚股份)是一家致力于推动中国塑料产业发展的大型供应链服务企业,随着2017年3月大商所—柏亚股份产业培育基地的正式成立,其在积极运用期货市场指导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同时,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传授期货套保理论,主动牵头改善供应链关系,把期货套保获取的利润让渡给上下游企业,打造了新型的塑料产业上下游体系,让产业培育基地成为期现结合的桥头堡和播种机,有效推动了期货市场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
180119h1.JPG
1 基地培育工作成效显著
潮汕位于闽粤交界之处,自古以来经商活跃,开风气之先。但是在塑料行业,受制于当地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等因素,在期货市场运用方面认识不深,存在着一些误解和顾虑。期货日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实际上,多年来,一直都有期货公司向汕头当地的实体企业推广期货这一风险管理工具,但往往得不到认同。
为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实现企业稳健经营,柏亚股份“敢为人先”,积极配置期货工具。从2008年开始积极参与大商所每年举办的塑料大会,与专家、同行积极交流,充分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此外,还积极将大商所、期货公司的相关专家“请进来”,结合现货经营,为企业“手把手”进行指导。2017年2月,柏亚股份获批成为大商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非基准指定交割仓库。
以塑料产业为核心,以实体配套及大型塑料产业电商平台为基础,整合塑料产业优势资源,与国内外大型上游石化企业、原料代理商、下游生产企业及第三方服务商、金融机构等构建全方位“一站式”的塑料产业服务平台是柏亚股份独特的经营模式;从企业的生产端到销售端进行配套服务,真正帮助国内中小企业有效管理及优化供应链结构,提升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是柏亚股份所崇尚的供应链服务理念。学习期货、利用期货,进而帮助当地塑料产业提升竞争力成为柏亚股份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着力点。三者相结合,使柏亚股份拥有了成为产业培育基地的“先天”条件和配套基础设施。
借助企业自身的平台优势和成熟的服务理念,2017年3月,大商所—柏亚股份产业培育基地挂牌成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传播正能量,让更多企业认识到期货是一种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柏亚股份总裁黄署表示。
基地辐射企业揭阳三林塑胶贸易行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当地企业不得不利用期货市场来“保护”现货经营。据了解,潮汕塑料产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华东地区,过去几年,由于华东地区在期货套保领域的领先地位,其塑料产品运输到潮汕地区后,往往比市场当期的成本价还低,这给潮汕地区的塑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工具来降低贸易成本和流通成本,而期货市场是最好的工具。”只有增强整个潮汕地区塑料行业的竞争力,才能跟华东、珠三角等其他地区竞争,在此背景下,大商所—柏亚股份产业培育基地的建立,对推动潮汕地区塑料企业学期货和用期货更显得及时和必要。
据柏亚股份旗下海西电商学院院长刘丽玲介绍,在培训完成之后,基地对培训班的全部学员建档立卡,包括学员的个人相关信息、企业相关信息、企业参与期货等相关情况。
据记者了解,大商所—柏亚股份产业培育基地期货总裁班共有学员43名,采购经理班共有学员27名。开班前统计,总裁班学员开户数量仅有10户,采购经理班学员的开户数量仅有5户。而截至去年9月20日,基地重新对两个班的学员开户情况进行了解,总裁班学员开户数量增加了25户,总计35户;采购经理班学员开户数量增加了18户,总计23户。通过培训,学员们参与期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相当一部分学员主动积极开户,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接触期货。
2 推动期市与实体深度融合
通过产业基地的系列培训和柏亚公司的推广,将期货工具作为帮助自身实现稳定经营的“常规武器”已渐成潮汕地区塑料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共识。
黄署说,依托产业培育基地,柏亚股份已经建立了一个塑料产业的生态链,从仓储、物流,上游资源到下游资源,甚至到期货工具的运用,可以为下游企业提供更优质、成本更低的塑料产品,满足客户降低成本的需求。例如,柏亚股份通过期货工具的运用,锁定了成本,比以往直接去上游石化厂拿现货一吨便宜两三百块钱。
不仅如此,据柏亚股份副总裁陈春列介绍,为了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柏亚股份还把自身在期货上的套利,以现货降价的方式让利出去,帮助客户降低成本。“由于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去年4月我们的塑料价格为7800元/吨,而市场上普遍在9200元/吨左右。”
在塑料产业链中,贸易商对于价格的变化更加敏感。揭阳三林塑胶贸易行负责人说,当前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市场透明度很高,从事塑料贸易越来越难以赚到钱。而通过期货和现货的结合,在操作上更好地利用期货工具,一些不能在现货市场上进行的买卖,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来实现。
汕头市锦祺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少杰介绍,由于利润很薄,风险很大,塑料贸易商不得不利用金融工具。而加工厂由于成品附加值相对较高,对价格没那么敏感,但现在,加工厂通过和贸易商沟通交流,也慢慢意识到期货价格的指导性。“假设一家加工厂一个月用料300吨,当原材料价格波动很大的时候,企业就比较紧张。但现在在我们的指导下,企业每个月可以通过期货锁定一部分原料,剩下一小部分买现货。”对于加工厂而言,实际上就是库存管理理念在转变。企业宁愿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销售等环节,也不愿意每天面对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陈春列告诉记者,以前潮汕塑料企业做贸易主要是基于老“三差”,即购销价差、趋于价差、时间价差,而现在随着期货品种的上市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老“三差”很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现在出现了新“三差”,即期现价差、利率差以及汇率差。
在对现货企业进行培训的同时,基地还进行了期货分析师班的培训。在基地首期培训中,来自全国各地期货公司的50多位化工期货分析师在汕头进行了期现货市场的专题培训和调研。基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期货公司与现货企业的交流,推进产融结合,使期货深深植入到企业的经营中。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基地培训,塑料产业已经开始和期货市场逐渐融合,多样的交易模式逐渐推广开来。刘丽玲介绍,培训前,期货总裁班、采购经理班学员所任职的大部分生产企业采用传统现货采购形式,根据行情,就市进行原料采购,采购后直接放在仓库,而通过基地培训后,部分企业开始通过期货进行库存管理。此外,多家贸易商会员企业也开始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据统计,经过基地培训,工厂学员有50%已经或准备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贸易学员有80%已开始利用期货工具进行基差点价销售及风险套利。
3 期盼简单实用的
操作方案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大商所—柏亚股份产业培育基地于2017年的3月、8月和9月,分别举办了针对性较强的期货总裁班、采购经理人班和期货分析师班三期培训班,特聘行业内顶尖期货、金融、产业研究院的特级讲师为相关产业客户授课指导,提高其对期货工具的认识,有效运用期货工具指导实体企业经营。
其中,“期货总裁高级研修班”共5期,每月授课1次,历时5个月,85%的学员为企业经营决策人,多为原料贸易企业、塑料生产工厂等。“采购及营销人员高级强化班”也为5期,历时5个月,学员大多来自期货公司和贸易企业,其中80%以上的学员为期货公司高级顾问。此外,为使期货公司分析师深入产业,了解现货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好地促进期现融合,基地专门举办“期货分析师培训班”,并特地安排了对实体企业的考察交流活动。
刘丽玲介绍,培训结束后,基地通过与学员们一对一的交流,反馈其对基地培训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有30%的学员认为基地的期货培训补充了其理论知识;有35%的学员认为培训对其即将从事的期货工作非常有用;有20%的学员认为无论是否从事期货,培训都是个人知识的增值。
据记者了解,虽然在基地的推动下,当前潮汕地区塑料企业对于期货的认知在增强,利用期货的水平在提高,但是对于当地的企业来说,仍然存在诸多难题。而人才缺乏这一老问题,再次成为实体企业探索运用期货不得不面对的短板。
黄署认为,对于当地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培养既懂期货又懂产业的人才成本很高,而从外部引进人才效率最高。但由于潮汕地区金融产业相对落后,企业与期货人才相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与此同时,和一般的人才需求不同,实体企业在运用期货时,需要既熟悉产业又了解期货的复合型人才,市场上这样的人才严重匮乏。“今后将会探索依托产业培育基地构建期货人才库,一方面,让想要运用期货市场的企业知道产业培育基地不仅能为其提供培训,还可以帮助其解决人才痛点;另一方面,期货公司的分析师也可以通过人才库进一步深入实体企业,了解产业实际。”
除了人才需求外,还有15%的学员认为,现阶段学习理论知识还不足以应付目前的期货操作。部分学员表示对企业实际利用期货工具的案例更加感兴趣,希望在今后的授课中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员尽快掌握期货套保的要义。
2017年12月,大商所—柏亚股份产业培育基地柏亚基地又组织完成了新一期现货企业总裁培训班和华南期货公司期货分析师的培训。2018年,基地计划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调研。黄署表示,未来,基地将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案例培训,选取业内标杆企业,深入介绍其操作的理念和模式,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实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