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去年,“保险+期货”试点在稳步扩大的基础上,创新 性地引入了收入保险等模式,在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保障农民收入、助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计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新模式的成功推广和运行, 离不开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有效应用。
刚刚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据了解,2017年,大商所在组织开展的“保险+期货”试点中,在大豆、玉米品种上开展了9个收入保险试点,同时对“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模式也有了成功的尝试,在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保障农民收入、助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计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日,由大商所支持,南华期货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下称阳光农险)联合开展的黑龙江农垦集团赵光农场大豆收入险试点项目完成理赔247万元。该试点还引入龙头企业九三粮油工业集团,采用基差采购的模式助力农民售粮,更全面地解决了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
自玉米和大豆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东北地区农民的种植意向有所调整。2017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较往年大幅增加,加之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价格在秋收后出现下跌,与此同时由于干旱天气的影响,当地产量也出现了降低,产量、价格的双重不利因素影响了豆农的卖粮收入和种植积极性。而期货日报记者在赵光农场看到,受益于收入保险和订单农业,农场职工实现了稳收、增收。
农业收入险:自然风险与价格风险并保,让农民收入无忧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当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此举意味着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正式退出。对于连年有补贴的农民来说,此消息带给他们的是彷徨。好在,2017年赵光农场“保险+期货”收入险的试点项目让农民又看到了希望,试点项目到期赔付,粮食顺利销售,让种植户切实得到了实惠,规避了大豆产量下降或价格下跌的风险。
在赵光农场场长王宏忠看来,在玉米、大豆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形势下,虽然生产者补贴较高,但是种植户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双重风险。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广大农户迫切希望得到保障程度高、保险责任覆盖范围广的农业保险产品。传统的灾害保险只能保障旱、涝、风、雹、冻等自然灾害风险;价格保险只保障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的不利波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而收入保险可以提供对产量和价格风险的双重保护。
“农民一直是靠天吃饭,从播种后就担心旱涝灾害,还有秋收后卖不上价格。”赵光农场第九管理区职工李月刚对记者说,“如今,种庄稼不再担心自然灾害,也不再担心‘丰产不丰收’。有了‘保险+期货’,种地不再愁。2018年特别希望能扩大试点,让种植户的地都能投上保险。”
记者在赵光农场得知,李月刚是当地的“能人”,很多农民都看他在下一年度种啥庄稼,然后大伙儿也跟着种。据李月刚介绍,他是个敢干的人,有新鲜事物看准了就想试试。除了个人流转部分土地,他还组织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拥有土地5000多亩。
2016年,李月刚第一次尝试了“保险+期货”。“第一年的时候积极性不是很高,作为农民我们都不懂,心里没底。听保险公司和农场领导介绍后,我基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就壮着胆子参加了一小部分的价格保险。”李月刚说,2016年价格保险的目标价格是1.9元/斤,他尝试性投保了260亩,“最终获得理赔2400多元,真的挺高兴”。
“2016年参加试点的农户都受益了,2017年想参加试点的种植户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他继续说,“我本打算把自己种植的385亩大豆全部加入收入保险,可由于本次试点整个农场就给3.5万亩地,摊薄后我只能投保231亩地的收入险,其他154亩还是传统的灾害险。”
2017年李月刚所种植的区域灾害较多,秋收产量235斤/亩。其投保收入险的231亩地获赔了1.8万余元,而另外154亩投保传统灾害险的土地,由于产量高于该险种的保底产量,没有获得理赔。赵光农场场长王宏忠告诉记者,2017年农场职工投保收入险,相比传统灾害险没有多交1分钱保费,但整体却比只投保灾害险多获得赔付100多万元。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2017年的收入险方案,如果一块地减产幅度达到21.3%,参加收入险农民可获得67.3元/亩的赔付,而灾害险则不触发理赔;如果减产幅度达到44.4%,则收入险获得207.3元/亩的赔付,比灾害险多赔付近30元/亩,能更好地弥补产量和价格上的损失。”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南华期货副总经理唐启军告诉期货日报记者,2017年赵光农场“保险+期货”试点是基于2016年在赵光农场成功试行大豆价格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开展的,试点项目将价格和产量有机结合,保障了黑龙江省北安赵光农场、襄河农场的6000吨大豆,承保面积约3.75万亩,投保户201户。
“收入保险是新型保险形式,产量及价格设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产品到期后赔付情况。”唐启军表示,设立收入险的目的是保障投保户的综合收益,要覆盖农户种地的物化成本。南华期货、阳光农险与投保户经过多次探讨后,基于赵光农场近年来种植情况,设定大豆保障亩产量0.16吨/亩,保险责任水平为85%,保险价格为4000元/吨,以9、10月份大商所黄大大豆号1801合约收盘平均价为比价标准,即亩产保额为0.16×85%×4000=544(元)。
保险到期后经过测产并核算,除赵光农场第四管理区因未受灾害产值稳定,未触发理赔条件外,其余投保地区均因受到灾害或价格不同程度的影响触发理赔,理赔金额总计247万元,其中赵光农场获得赔付239万元,襄河农场获得赔付8万元。
记者获悉,本次收入险试点也是当地传统灾害险的“升级版”。保费为68元/亩,农民自缴16.54%为11.25元,与传统产量险自缴保费数额相同。
记者了解到,农产品收入保险是美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已覆盖了美国78%的农作物面积和约130个作物品种。数据显示,美国农业收入保险保费金额占农业保险总保费的比重高达83%,农民参保率也在80%以上。
在行业人士看来,“收入险”产品规避了农民最担心的受产量、价格、灾情等因素影响导致收入减少的风险,起到了“定心丸”作用。“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收入保险及订单农业的开展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唐启军说。
订单农业:采用基差贸易方式,保障农民粮食销售对象提前确定、销售价格灵活选择
期货日报记者获悉,本次试点项目引入了龙头企业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九三集团),以基差贸易合同的方式实现了“订单农业”,进一步延伸了“保险+期货”的保障范围。九三集团以大豆收购方参与到“保险+期货”试点中,以“期货+基差”的方式为当地农户提供了粮食收购合同,提前确定收购农民的大豆,农民可以在约定期限之前的任一交易日收盘前选择当日期货价格实现定价。“订单农业”与收入保险相结合,为农民种地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九三集团与投保农户在7月份签订近800吨的大豆基差采购合同,在-200元/吨升贴水的基础上让利40元/吨,与投保农户约定在年底前农户可按照大商所黄大豆一号1801合约价格减160元/吨升贴水点价卖粮。九三集团副总裁张理博表示,通过本次试点签订基差合同的农户,在南华期货的指导下最终在10月中旬点价售粮,当时期货价格在3800元/吨左右,实际成交价格在1.78—1.82元/斤,随后市场价格下跌到3500元/吨,农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对于后续基差采购模式的宣传、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事实上,基差采购模式的优点就在于农户可以通过期货盘面价格选择合适的时间和价格售粮,销售方式更灵活、便捷。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均采用此种方式销售粮食。张理博表示,目前,九三集团70%以上的豆粕贸易和近50%左右的散油贸易均已采用基差销售模式,将基差贸易模式从销售端推广到采购端,让农民的粮食销售渠道有了确定性,能更好地保障农户利益、助力农户销售粮食,使农民运用期货成为可能。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助于企业锁定货源、降低成本。
李月刚在2017年的“保险+期货”试点中首次尝试了基差贸易。他介绍说,农户秋收后将粮食运到九三集团,按照最终过完筛的净重,可以随时点价结算,也可按当时的价格来结算,如果后期价格下跌了,还可以按照当时送粮时的价格结算。“和龙头企业签订基差购销协议,比农户自己卖粮要合适。”他说。现在,他进一步了解到,通过基差“订单”模式卖粮,可以在秋收前就点价确定售粮价格,这样在种粮之处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有了这个保险,以后我再种地就什么都不用怕了,无论是天灾还是市场行情不好,都没事,因为保险给我托底呢,赔了有人兜着,有这样的好保险,我们农民种地就真的有了保障。同时,通过基差点价将粮食销售给九三集团,比卖给普通粮贩每斤多收入了好几分钱,可以说得到了双重实惠。”李月刚感慨道。
在模式推广初期,由于农户对期货、基差的认知程度不高,并且习惯了以往传统的粮食购销模式,对于创新模式还不能完全接受。但回头来看,没有与九三集团签订基差采购协议的投保户显得有些遗憾。赵光农场职工王东告诉记者,“我当时不太了解基差交易的模式,因为我已经习惯坐在家里卖粮。我们把粮食集中在晒场,随时有客商来看,他相中哪一堆粮,他就收哪一堆粮,价格合适我就卖,而九三集团的基差协议要求农户自己雇车、装车,再送到他那里,考虑运输、过筛等成本和风险,我就没签。但从身边签订基差采购协议的农民销售情况看,即使算上综合成本,也还是比我们自己坐在家里卖粮价格好。他们卖到了1.82元/斤,而我只卖了1.77、1.78元/斤。”
在风险规避上,据了解,九三集团与农户签订基差采购合同后,根据市场情况,在7月末及8月初买入A1801合约共80手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未来大豆价格上涨风险,当时期货价格在3800元/吨附近。在农户点价后,九三集团同步平仓,平仓价格也在3800元/吨左右。在整个套保过程中,九三集团仅损失交易手续费及少量资金成本。
张理博认为,“保险+期货”模式充分发挥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提高了我国农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为支农惠农提供了现代化金融手段。引入大型企业集团,有针对性地为产业链上、中、下游主体建立现代市场新型合作关系,将成为新时代农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模式。
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功能,继续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更多经验
“保险+期货”模式的成功推广和运行,离不开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有效应用。一方面,期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发现的价格更趋真实、合理,基于期货价格开发的农产品保险,很好地反映了市场实际,提高了保险产品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保障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为专业机构分散和转移风险提供了有效渠道。从已开展的试点情况看,利用期货价格的试点项目,农民都得到了实惠,专业机构也获取了合理收益。
期货市场的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在美国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联邦作物保险计划中,以期货价格作为定价依据的收入险是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农民基本收入。在此基础上,美国农民广泛地参与期货市场,以期货价格指导生产,通过套期保值、基差贸易、买卖期权等方式来获得较好的售粮收益。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保险+期货”给予了明确指示,大商所也积极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规模,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试点初期,主要以价格保险产品为主,2017年,大商所引导期货公司创新试点模式,对收入险、“订单农业+保险+期货”等模式开展了有益探索,当年共投入资金近7000万元,立项支持“保险+期货”试点32个,其中收入险试点9个。南华期货在黑龙江开展的“大豆收入险”项目和永安期货在吉林开展的“玉米价格险”项目、在东北地区开展的“大豆价格险”项目,分别引入了大型龙头企业九三集团和云天化(600096,股吧)集团这两家大豆压榨和粮食经营企业,使价格保险与粮食销售实现了无缝对接,将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推向了更高层次。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粮食政策正面临重要改革的背景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将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从而影响广大种植农户的收益。开展“收入险”和“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模式,可有效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我国农业健康、平稳发展。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商所将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继续大力支持期货公司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在试点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完善服务模式,努力探索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更好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