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实施日期另行公布。
2.回顾历史,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虽然这样的征收幅度并不是最高,但是近20年以来首次上调。对于2018年而言,预计进口大豆关税加征,将对国内外农产品(000061,股吧)市场均将造成打压;对于更长时期来看,预计中美贸易摩擦,将令国内外大豆及其相关产业的种植、消费结构发生转变。
3.预计2018年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均将面临打压:(1)对美大豆加征税,将令美国豆农利益直接受挫;并将长期抑制CBOT豆类价格。(2)国内畜禽养殖饲料成本将提升,2018年生猪养殖业发展将“雪上加霜”。
4.预计国内外大豆种植结构将发生转变:(1)全球大豆种植格局预计将“北缩南扩”;(2)国内大豆、玉米种植结构转变,中美摩擦将促进我国玉米供给侧改革进程加速。
5.预计国内豆类消费结构转变,其中大豆、豆粕转变将有限,而豆油料或将被充分替代:(1)国内大豆消费仍将以进口大豆为主,国产大豆为副;(2)国内豆粕消费仍将占主导,杂粕替代度有限上升;(3)豆油消费将下降,棕榈油及菜籽油消费将明显上升。
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近20年进口大豆关税首次被上调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实施日期另行公布。
回顾历史,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虽然这样的征收幅度并不是最高,但是近20年以来首次上调。据了解,1995年前后,大豆进口还属于进口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关税为3%,否则在100%以上。当时面对外资企业的进口要求,据我国有关方面决定,大豆进口合同视同进口配额,取消了对大豆和大豆油进出口贸易专营和配额管理,大豆进口关税限定在3%左右,大豆油进口征收9%的关税。至此,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数量由1992年仅有7.13万吨,经历1997年、2000年、2003年、2004等几次高速增长,在2017年达到9556万吨规模。截止目前,豆类进口关税一直未做过调整,使用时间超过20年。
二、预计2018年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均将面临打压
(一)对美大豆加征关税,将令美国豆农利益直接受挫
一方面,美农产品出口排名前三,其中大豆在农产品中居首。
(1)农产品出口额在美国对外出口中排名第三(2016年13%),仅次于运输产品(2016年22%)和电脑及电子产品(2016年15%),略高于化学制品。
(2)美国每年出口大豆、小麦、黄玉米等农作物,大豆是其农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品种。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大豆出口量5658.4万吨,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9%。而美国大豆中有60%用于出口,且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大豆最大的购买方,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国,从2009年美国大豆出口中55%由中国采购,到2016年该比例已经增长至60.4%。
(3)对于美国农民来说,可用于大范围替代大豆种植的品种匮乏。美国中部为玉米、大豆主要种植区。在美国可以用于替代大豆种植的作物仅为玉米,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美国农民会考虑减少种植大豆,而改种玉米,但这一路径预期收益并不理想。因为根据USDA3月供需报告,自2011年以来,美玉米库存消费比连年增加,相比大豆供应而言,呈明显过剩态势。其次,小麦品种过剩也比较严重。因此,美国农民由大豆改种玉米、或小范围改种小麦等,未来前景均不被看好。
故综上,基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中国市场需求的强弱波动,对美国大豆农民种植盈亏的影响非常敏感,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将令美国农民种植收益直接遭受打击。
(二)若贸易战持续恶化,将长期抑制CBOT豆类价格
如果贸易战持续恶化,预计美豆价格将会持续下跌,豆油、豆粕的期货价格同样预期走弱。但下跌空间,需关注种植面积调整、以及天气对美豆单产的影响。
首先,在种植面积上,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发生概率较大,但影响有限——美豆转种美玉米,但据前文分析,幅度料将有限,故面积下滑不大,提振力度有限;另一种可能发生概率较小,但影响程度较大——2018年美国大豆、玉米或出现较大面积限耕与休耕情况。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中包括限耕、休耕政策。从目前来看,除非发生大面积的限耕、休耕情况外,美国大豆供需在中国需求下滑情况下,将面临供需严重过剩的境地。其次,在天气炒作上,现阶段天气指标指向拉尼娜,天气市炒作或将不及前期预期。进入2018年,年初天气指标由指向拉尼娜逐渐指向正常天气,美国西南地区干旱,引发市场对美豆新季产量的担忧,叠加阿根廷干旱问题,使得CBOT大豆价格上涨。截止目前,干旱问题虽仍然存在,但2月有所下滑,3月虽又有上升但幅度表现平稳,NOAA预期未来三月,干旱扩大区域仅同比3月15日仅增加3.8%。
因此,鉴于目前种植面积调整幅度较小、美国干旱边际影响走弱,预计美新豆产量将呈现同比持平态势,叠加需求大幅下滑,库存消费比料将明显上升,从而将令美豆价格预期偏弱震荡概率较大,至于具体下降空间需视天气市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休耕、限耕幅度而议。
(三)国内畜禽养殖饲料成本将增加,2018年生猪养殖业发展“雪上加霜”
(1)此次对美大豆征税,将令国内大豆供应呈现紧缺。
一方面,国内对进口大豆需求依赖度逐年升高,2018年也不例外。
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国内对豆粕的需求持续增加,大豆进口量不断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大豆进口量从2000年的1324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9556万吨。并且,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会达到1亿吨,主要根据2018年3月底中信期货河南生猪调研得出的结论。根据调研结果,今年开春以来国内母猪规模平稳上升,生猪规模保持平稳,后期随着国内规模企业产能释放,以及部分二次育肥等叠加,预计2018年生猪养殖规模将继续平稳增长。另在菜粕、DDGS、棉籽粕等其他品种不能有效替代的预期下,预计2018年国内大豆、豆粕消费需求依旧强劲。
另一方面,对美大豆加征关税,将造成美国大豆进口部分缺失,虽然中国可以通过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来弥补,但由于这些国家大豆出口边际增量有限,满足中国庞大的需求概率比较小。
(a)可选择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来替代。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比例看,目前我国大豆进口第一大来源国为巴西,其次为美国,第三为阿根廷。2017年我国进口美豆3285万吨(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34.41%),进口巴西大豆5093万吨(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53.34%),进口阿根廷大豆658万吨(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6.89%)。
(b)但巴西、阿根廷能够提供的大豆数量很难弥补美豆的缺口。据USDA3月供需报告,巴西、阿根廷17/18年度将分别出口7050万吨、680万吨,同比上年度分别增长135%、22%,同比增幅较往年大幅上调,其中料已包含了对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预期。
在增幅已明显扩大的基础上,按90%用于出口中国预估,总量仅7000万吨,距离我国近1亿吨的进口大豆需求还存在3000万吨差距。此外,我国还可以从俄罗斯、加拿大分别进口大豆约100万吨、200万吨,而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进口量比较有限。因此,据统计分析,我国大豆的供需缺口仍有2500万吨左右。
(四)中美贸易摩擦将推升国内CPI上涨,但幅度料有限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将推升CPI上升,在农业领域有两种路径可以实现,但预计影响都比较有限。一种是上调进口猪肉关税。由于进口猪肉占国内猪肉供应占比不足5%,所以该路径助力料将有限。另一个路径,主要是上调进口大豆关税。由豆粕价格上涨来推升国内饲料成本上升,从而支撑生猪价格,最后传导作用到CPI上,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但这种作用效力,我们预计也并不强。因为2018年国内生猪规模将同比上升,生猪供应充足,使得与食品CPI息息相关的猪价,受生猪自身基本面供需过剩主导影响下,今年料将持弱的概率较大。故预计这将对冲粮油价格上涨对CPI的拉动效应。因为在CPI篮子中,豆类食品、食用油以及蛋类价格权重加和都不及肉类的权重。
(2)对CPI上涨贡献较大还是关注原油价格。与非食品CPI相关的原油价格,预计在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的大趋势下,原油价格轴心将上升,对CPI形成提振。
因此,美国出口到中国商品,包括油籽种子在内,按金额TOP10商品规模合计达860亿美元,如果中美摩擦继续升级,进口大豆成本价格上升概率较大。不过,单从进口大豆价格、生猪价格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CPI影响有限。故预计在生猪价格、原油价格预期“一压一提”作用下,2018年CPI温和上升概率较大。(至于中美贸易摩擦后期是否涉及美页岩油方面,从而对CPI形成影响,就是另一层面的研究,本文暂不做展开。)
一、预计大豆种植结构将发生转变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将令农产品的原有产业链发生结构转变,无论对国内而言,还是对国外。
(一)全球大豆种植格局预计将“北缩南扩”
首先,美国大豆种植受抑制,长期来看玉米大豆种植结构将发生转换,不过2018年预计幅度有限。中国加征美豆进口关税,会使得美国大豆出口需求减少,使得美豆价格下降。在美国大豆、玉米种植面积重叠率较高,故美豆种植效益预期悲观下,美国农民则更倾向于种植玉米而非大豆。今年在中美贸易摩擦、美豆休耕双重影响下,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播种意向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预计达到8900万英亩,比上年减少1%,此前市场预计大豆面积或较2017年增2%-3%。
然而,对于美国豆农来说,改种大豆为玉米,2018年并不看好。因为,由于相对于大豆,美国玉米供需过剩程度严重,17/18年度美玉米库消比高达61%,而大豆仅为13%,故预计今年大豆种植向玉米种植转化的幅度有限。
其次,南美大豆种植、出口将受到鼓舞。中国加征美豆进口关税,将会增加国内市场对南美大豆的需求。其中,在巴西,大豆为该国农产品中第一大品种,大豆出口占其产量的占比由2000年40%上升至60%,呈连年上升趋势;阿根廷,区别于巴西,大豆出口仅占产量比重为14%,占产量比重呈现下滑趋势,由2000年27%上升至14%,主要因为阿根廷更倾向于将大豆压榨成豆粕、豆油,以产品出口到全球。因此,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关税后,将会使得这两国大豆需求显著增加,更进一步,将改变阿根廷国家出口品种转为出口大豆,而非豆粕、豆油等产成品。
(二)国内大豆玉米种植结构转变,玉米供给侧改革进程将加快
国内方面,在2004年之前,大豆、玉米种植上还平分秋色格局,占地面积差距并不大。但在2004年之后,随着进口大豆涌入,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不断萎缩,国内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剪刀差持续扩大,并在2015年达到最大水平。
从2016年起,在国家对玉米供给侧改革推动下,大豆玉米种植剪刀差开始缩窄,不过近两年幅度较小。主要由于玉米种植收益较好,国内农民更愿意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种植面积,特别是今年年初,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而大豆价格下跌。从渠道消息了解,截至3月20日,黑吉两省的玉米购种进度同比去年偏快20%,购种数量同比去年增加10%,从购种进度和数量看,预计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存在反弹概率。
不过,预计后期随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升级,国产大豆价格也将不断上升,从而预计将会使得原先种植的玉米的农户可能再转回种植大豆。故综上,今年,在东北农民购种已完成影响下,国内大豆玉米种植结构将发生转变,不过幅度有限。不过从更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摩擦,或将助力国家在玉米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进程。
四、豆类消费结构将逐渐转变,豆油或将最先被充分替代
(一)国内大豆消费仍将以进口大豆为主,国产大豆为副
大豆仍以进口大豆消费为主,但预计下滑,国产大豆消费长期来说将上升,但料今年幅度有限。国内进口大豆主要为国内养殖畜禽需求,近些年9000万吨接近1亿吨的大豆需求量,近年仅靠1400-1500万吨年产的国产大豆是远远不可能满足的,所以,国内大豆消费近些年仍会依赖从国外进口大豆来年实现。除了量级不对等以外,目前二者之间的成本效益差距也是困扰结构调整的主要阻力。不过长期看,消费结构将逐渐转变。
(二)国内豆粕消费仍将占主导,杂粕替代度有限上升
预计饲料消费中豆粕添加比例下滑,其他替代品消费将上升,但就近年而言不能形成充分替代。在饲料中,添加剂豆粕主要提供动物营养所需的蛋白,用其他蛋白在一定程度上来替代豆粕蛋白,这些替代品包括菜粕、玉米酒糟粕(DDGS)、棉粕等。据了解,截止目前,顾虑于进口大豆成本未来上涨,国内饲料企业虽然已开始考虑降低豆粕的使用,但通过统计分析,替代品并不能对豆粕形成充分替代,替代幅度料将有限。
首先,从饲用性状考虑,不能形成完全替代,每种单独的饲料组分都是各种不同数量和比例的营养物的成套组合,所以替代品上并不能形成1:1替代。
(1)菜粕,其必需氨基酸的可消化性比豆粕差,可以在母猪和青年母猪繁殖期的任何阶段添加菜粕作为蛋白饲料,但是因为适口性的问题添加比例有限;
(2)DDGS,可部分替代妊娠母猪日粮中的豆粕和玉米,但国内生产的DDGS性状不稳定,影响其使用,对猪造成危害的主要是霉菌毒素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
(3)棉粕,在鸡饲料中可代替豆粕使用,用量多少取决于棉酚含量,并补充赖氨酸的不足,猪对游离棉酚的耐受量为100ppm,超量抑制生长,且赖氨酸含量太差,一般乳、仔猪饲料中不添加。
其次,从量级规模上考虑,实现充分替代也比较困难。
(1)豆粕蛋白含量最高,可以说是饲料蛋白中品质最优的。豆粕蛋白含量大约在44%-48%,菜粕蛋白含量在35%-38%,DDGS平均蛋白含量为27%,棉粕38%-40%。
(2)全球菜籽产量较大豆偏小,今年增量料为600-700万吨。根据USDA供需报告显示,2017/18年度全球菜籽总产量为7395万吨,其中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国加拿大菜籽产量预计为2150万吨,菜籽出口量在1100万吨左右。2017年我国菜籽累计进口470万吨,如将加拿大出口菜籽全部买进也只是较上年增加600-700万吨。
(3)DDGS国内产品性价比不高,国外产品已被反倾销限制进口。国储玉米所生产的DDGS质量不能满足生猪养殖需求,新玉米DDGS成本效益并不理想。另外,我国对进口来源于美国的DDGS已经采取反倾销措施。2017年我国DDGS进口量只有39万吨。
(4)棉籽粕,国产量不足500万吨。1吨籽棉有0.6~0.65吨棉籽,1吨棉籽中棉粕得率40%-45%,2017年国产皮棉600万吨,粗略计算国产棉籽约900万吨,进口棉籽为25万吨,则棉籽粕产量为390万吨。
将以上三种替代品全部用于生产蛋白,来替代豆粕蛋白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替代品可以替代1100万吨进口大豆,而前文中已计算,在供应上,大豆缺口在2500万吨,考虑替代后,那么仍有近1500万吨大豆净缺口尚未找到合适的供应来弥补。
故综上,无论从饲用性状是否适合,还是从量级规模是否对等两方面考虑,替代品对豆粕均不能形成充分替代。
(三)豆油消费将下降,棕榈油及菜籽油消费将明显上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宗内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