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期货业大事不断,热点频出。一边是5月4日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投资者;未来几个月期货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期货业国际化加速,一边是私募基金参与场外期权的通道暂停,场外期权业务进入全面整顿期,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上,经济日报记者就行业热点问题,专访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他也是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及国际业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罗旭峰表示,中国期货市场,是最早接触国际市场的一个行业。一旦市场对外开放,可能对境内的现有机构,直观上会产生冲击。但其实期业之前已有引进外资。比如银河期货、中信新际期货和摩根大通期货,其外方合资伙伴分别为苏格兰皇家银行、新际集团和摩根大通。当然持股比例没有超过49%。这些公司发展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本土期货公司已经和其做过了第一轮的较量,各做各的专业特色,得到了充分历练。
中国本土的金融机构,既有本土优势,也有世界眼光,比如南华期货的海外分支机构已经干了十年了,对各个国家的游戏规则也已学习和熟悉了。罗旭峰相信,本土期货公司不惧竞争,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服务,在这一轮对外开放中,锤炼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险管理专业机构。
罗旭峰建议,从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期市里,所有客户的持仓、交易等都属于核心机密。数据安全很重要,哪怕美国在这方面也保守。本土期货公司在确保国家数据安全方面具有优势。中兴事件,给人以反思,境内外数据在不同国家法规监管体系下,存在被制裁的问题。因此,境内的数据和某子公司之间是否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子公司的数据母公司能不能拿来用?这都是会有法律问题的。中国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
最近,私募基金参与场外期权的通道被“一刀切”,这是否会影响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发展?罗旭峰认为,期货市场是离实体经济最近的行业之一,直接接触产业客户,了解产业客户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为产业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最近两年商品的场外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主要原因也是每一个客户都会提出个性化要求,而这些需求恰恰是场内标准化对冲领域所不能涵盖的。
在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成立之前,期货公司和客户之间是个通道关系,客户在市场里搏杀,可能赚钱,可能亏钱,和期货公司没有关系,期货公司只赚取手续费。但是这样的情形,客户是不满意的。他需要期货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案。比如,有没有好的金融工具?好的衍生品合约?以帮客户去设计转移风险或者对冲风险,特别是能不能把风险直接给对冲掉?这样一来,客户不需要去培养交易团队,直接把风险交给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的交易团队,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
可以说,风险管理子公司是应运而生。我国期货业一开始是从场内走到场外,而国外是由场外需求逼迫从场外逐渐形成场内市场。我国场内市场是一个舶来品,先拿进来,做了一段时间交易后,发现他和实体经济之间有脱钩,不能满足为实体经济服务,所以就出现了风险管理子公司,把场内场外串起来,为实体经济更好服务。假如风险管理子公司能够认认真真的,执着的做这一件事,就能通过风险管理这个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场外期权,最近两年蓬勃发展。无论是期货公司还是券商,都看到它的发展潜力和后续市场需求。但是在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在股票期权的场外期权业务当中,很多的私募机构利用场外期权的游戏规则,开展了之前证监会已经禁止的配资链。监管层及时开展清理整顿,重新制定规则、查漏补缺,非常恰当和及时。
同时要指出的是,商品期货的场外期权业务,直接服务产业客户,这一块不受影响。商品期货的场外期权业务脉络比较清晰,且受监管。未来在权益类的场外期权业务会继续放,但是参与的群体会有一定选择 。
罗旭峰还建议,如今互联互通沪每日额度扩大四倍,意味着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大门逐步打开。这对两边市场都有好处,希望这个活水也可以投向商品期货,QFII和RQFII能覆盖到商品期货。进入中国内地的基金或者说基金的参与者,都有需求投资中国的商品期货,但是之前的游戏规则是没有被纳入的,所以中国期货业协会国际业务委员会呼吁要开放这一领域。包括现在的沪港通、深港通,未来的沪伦通,也应该要覆盖到商品期货。因为既然是全市场,那就不应该只覆盖到证券市场,也应该覆盖到期货市场,投资结构才是健全的,做风险规避才有抓手。而且这类QFII和 RQFII的仓位是受监控的、看得到的 、国家能掌控,所以不会出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