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行首单不良资产证券进入评级阶段,计划发行规模在80亿元左右,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加速处理不良的手段,有望在搁浅8年后重启。
受访的多家银行表示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感兴趣,“这是处理不良资产很好的方式。”
业内专家指出,不良资产证券化渐近,由于其基础资产是已经逾期的贷款,资产池现金流主要来源于回收款。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相比,风险要素更多,定价技术要求更高,相关法律法规尚需完善。
银行不良处置面临挑战
目前银行大部分不良资产是通过核销和转让处置的。“由于呆账核销和资产转让要增提准备金、冲销拨备,对利润、拨备覆盖率、拨贷比会产生负面影响。”一名股份银行投行部负责人指出,资产转让折扣越来越低,有抵押的资产折扣率目前一般在60%—80%,弱担保资产外部普遍不愿接受,即使接受,折扣率也多在10%—30%。
传统的不良处置手段包括法律诉讼、重组、抵债、呆账核销、资产转让、委外清收等。
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面临很大的局限性,“如需要企业配合,需要有较强变现能力的抵债资产,处置操作执行力要求高等。”上述人士指出,传统清收处置手段不仅难度越来越大,难以实现不良资产的高效化批量化处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较为可行的不良资产创新处置方式有四种:结构化资产转让、资管计划对接、通过资本市场联动化解不良资产及不良资产证券化。
对于结构化资产转让,问题主要在于银行需要将押品价值较高、有后续开发潜质的问题资产与难以短期内清收的弱担保不良资产搭配打包转让,好资产的损失较大,实际上是通过以丰补歉、银行很难获得超额折价收益。
而资管计划对接方式,问题主要是银行不承担回购责任,风险由社会投资者承担。但如到期收回金额达不到预期回收率,就会造成理财产品不能如期兑付,引起声誉风险。如果银行仍然承担兑付责任,则会导致实际风险并未转移。
对于通过资本市场联动化解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问题则比较复杂,既面临目标客户选择难的问题,也面临资产整合包装失败、资本市场未能得到应有回报的风险,另外该方式操作时间较长,不确定性也较大。
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路
随着不良贷款的上升,银行的确有需要让不良资产出表,防范风险。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在昆仑银行战略投资与发展部总经理助理李建军看来,不良本身就是风险很高的资产,而证券化交易需要一个很好地抵押品和稳定的回收预期。如果是有很好资本实力的银行,可能交易的成功性就比较大。
“不良的证券化,关键在于担保、价格以及比较透明公正的评级,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会长期化。”李建军指出。
业界把焦点放在双服务机构的设置上。“采取‘PE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相比现有‘银行作为发起人和资产服务人’这种模式,对于银行实现会计出表和资本节约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能够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形成对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成为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有效补充。”国家会计学院客座教授林华表示。
2008年前,我国总共发行了4单重整资产证券化产品,每单产品的优先级证券本息均已正常兑付,并且还款时间大约在1.5年。
“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主要取决于不良贷款的回收情况,评价时更侧重于对贷款的回收金额和回收时间进行估计。通常情况下对贷款进行逐笔分析,综合考量,评估出每笔贷款的预期回收率和预期回收时间。”中债资信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吕明远对记者表示。中债资信担任此次中行不良资产证券评级工作。
吕明远指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在于,估值难度大,基础资产为违约贷款,清收过程中会受到处置方案、区域经济环境、司法环境等等多重因素影响,现金流回收金额和回收时间客观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最终的估值结果要获得包括发起机构、服务机构、次级投资人、中介机构等多方认可。
同时,合意次级投资人缺乏,对银行等发起机构而言,实现出表降低资本消耗是其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核心诉求之一,不良证券化次级分层较厚,且次级属于高风险产品,投资分析专业化要求更高,目前国内具备相应投资能力和风险偏好的次级合意投资人较为缺乏。
此外,不良资产证券的推进过程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的支持。
“最后能否卖出去,还要看担保和抵押品,否则只是换一个发行人的意义不是很大。”李建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