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3525亿元,其中3个月、6个月、1年期均为1175亿元,利率分别为2.75%、3.0%、3.25%,引导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央行近期通过多种工具组合释放流动性,不仅操作频次提高、资金投放规模增加,MLF等工具操作利率水平也适当下降。这次央行提供6000亿元以上的中期流动性,有替代降准作用的含义。传统上,春节期间对流动性需求较大,每年央行会提前做好流动性安排。而今年还存在外汇占款减少等问题。
原本市场预期节前央行可能会降准,但目前采用上述短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后让市场希望落空,资金面出现一些紧张。一些机构倾向多囤钱、少出资,不愿意再借给资金链下游的机构,资金面呈现结构性紧张。为何央行不降准呢?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撰文称,如果过度采用降准的措施,可能对短期利率产生过大的下行压力,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
当前,人民币面临贬值预期,资本持续外流,国家外管局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2月银行结售汇逆差扩大至894亿美元,显示跨境资金流出持续加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巨大的保增长压力,货币宽松预期加强,一线城市房地产暴涨的效应已经开始向二线城市传导。也就是说,人民币同时面临着外贬与内贬两种预期。
如果央行通过降准或降息向市场发出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将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加强。要知道,中国监管部门刚刚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离岸人民币汇率,而且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与汇率又集体面临下跌的震荡,如果这个时候中国央行采取降准措施,无疑给了境外机构做空人民币的机会,监管部门将承受巨大的维稳压力。
尽管实体经济不景气,但是中国楼市经过一系列刺激后开始恢复,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带动了追涨效应,而真正的催化剂,则是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中国的一系列资产出现贬值的趋势,包括震荡下行的股市,也包括利率,而人们认为,一线城市或拥有特殊优势的地区房产将成为最终的安全港,而过低的利率也支持人们投资住房。
如果采取降准降息等宽松措施,会向市场传递“钱毛了”的信号,全国非理性的购房会重新抬头,这是再糟糕不过的结果。而且,实体经济不振,投资回报率下行,金融机构也面临“资产荒”,如果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会鼓励金融机构加杠杆,或会制造新的泡沫。
应当说,随着GDP增速回落以及6.5%被作为新的增长底线后,市场对货币宽松的预期很强。中国在过去几年虽然表示“去杠杆”,但金融数据表明,杠杆率一直在上升。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清理僵尸企业与过剩产能,正是这些应该出清的部门能够持续获得廉价信贷的支持,才会进一步拉低中国经济的效率,积累更多的风险。如果2016年要执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向市场传递一个信息,即货币政策不会继续宽松。
当前全球市场进入新一轮动荡期,呼吁美联储放弃加息甚至降息的声音再次出现,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又要启动。中国在上一轮全球货币宽松潮中错过了调整机会,这一次中国应该珍惜,在发达经济体彻底恢复活力之前,中国必须尽快的实现出清,调整经济结构,否则,就像现在一样,当美联储加息后资本外流的压力就会骤增,并威胁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总量性的货币政策现在对实体经济的振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起不到作用,只能对外汇占款减少或经济债息负担过重做出一些反应。如果想要依靠货币政策刺激增长,在当前的条件下,只会加剧资金脱实向虚,并在不同的领域制造泡沫,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国应该尽快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宣示改革的决心,在这个背景下,灵活利用货币政策保驾护航,一旦这个顺序弄反,则会阻碍结构性改革,并制造新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