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上海银行业“不良”双降 或得益于前瞻式监管信贷-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2:34:1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8月22日,上海市金融办发文称,上海银行业最新数据显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弹性。6月底上海银行业不良较年初双降,不良贷款余额444亿元,比年初减少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9%,比年初下降0.12%。

8月22日,上海市金融办发文称,上海银行业最新数据显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弹性。6月底上海银行业不良较年初双降,不良贷款余额444亿元,比年初减少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9%,比年初下降0.12%。当前上海银行业贷款质量良好的背后,是监管部门和银行业主动采取的前瞻式风险管理。

正文如下: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上海银行业辖内不良贷款余额444亿元,比年初减少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9%,比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保持下降趋势。0.79%这个数字,远低于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1.81%的不良率。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表示:“上海银行业的情况可能只是一个地区性案例,但它也可能是整个中国银行业乃至中国经济的一个样本。”

双降背后的积极信号

在解读上海银行业的半年数据时,廖岷特别提醒另一个细节——在“不良”双降的同时,6月末,沪上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就是可能转变为不良贷款风险的一类贷款,在绝对值和占比上也实现“双降”。

这说明,银行并没有通过把不良贷款隐藏到“关注类”项下这种人工干预的做法,起到掩饰不良贷款数据的作用。由此可以负责任地说,上海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是整体可控的。

廖岷分析指出,与其他省份相比,上海更少受到去产能、去杠杆的负面影响。当然上海银行业有很多异地贷款,但由于异地贷款的风险管理一直是上海银行业重中之重的任务,因此这个领域的不良率也不高。“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今天的上海经历的不良贷款先升后稳的情况,可能明天在中国其他地区也能看到。”

一些具体银行的感受印证了这一点。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在8月10日披露半年报,截至6月底,该行不良贷款余额403.36亿元,不良贷款率1.65%,比去年底增加0.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准备金覆盖率为208.30%。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表示,该行不良贷款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且在主动调压落后产能贷款的过程中,“不良”爆发势头得到遏制,较强的拨备水平,也使该行继续保持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浦发银行风险政策部总经理陆粮透露,浦发不良贷款的区域结构有所变化,最先暴露风险的沿海东部地区已有所企稳。

创新激发的结构转型

与“不良”下降的绝对数字相比,下降背后的动因更有积极意义。在廖岷看来,上海地区银行业状况的好转,更多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因为这种好转,来自于经济结构转型,也来自于上海自贸区创新改革与上海打造科创中心的联动。

银行的资产组合印证,中国经济正从由出口、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企和地方政府驱动的增长模式,过渡到更多由市场力量、消费、服务和创新型私人企业驱动的增长模式。这方面,上海显然在起着带头作用。

在上海自贸区,上海银监局探索创设“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简言之,就是设立一个“创新中心”,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富有弹性和原则导向、能容忍创新的个案先行先试平台。这一机制允许银行在与监管层充分沟通后,试验性地引入创新型产品。在原有行政许可基础上,把金融创新纳入审慎监管的市场准入环节中,极大提升了监管对市场创新的响应速度,建立了金融创新领域监管与市场主动、互信的沟通方式,真正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迄今为止,监管机构已通过这一平台放行了20个试点项目,其中包括跨境并购贷款,该项目下发放的并购贷款已达4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这一平台也鼓励针对创业型科技企业采用新的银行贷款模式,通过允许银行持有创业企业的认股权证或股票期权,银行可以大幅提高自身对这些公司的贷款发放能力和服务能力。这种模式也探索了跨期的风险覆盖和管理的新模式,使得这一高风险业务能行稳致远。这种“投贷联动”先在上海开展试点,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前瞻式监管信贷风险

“单靠好天气不能保证就有好收成”,廖岷用这样一个比喻,诠释当前上海银行业贷款质量良好的背后,监管部门和银行业主动采取的前瞻式风险管理。

上海银监局在银监会系统率先提出机构、风险、业务“三维一体”监管治理架构,对市场各类较为突出和新兴的金融风险与金融产品进行持续跟踪研究,目前已在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国别风险等新型风险的监测识别上领先探索,在前瞻预警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商业地产、异地授信、非信贷业务等领域的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钢贸的例子就很典型。早在2011年,先期预警指标提示,上海钢材贸易行业严重负债,一场席卷银行业的钢贸风险乌云压城。监管部门发现了来自仓库的虚假仓单,贸易商竟然悄然把存放在仓库里的同一批钢材,多头抵押给不同的银行,获取信贷;另外,贸易商之间还互相担保,以便获得更多借贷;然后,有的贸易商把声称要购买钢材的银行贷款,投到来钱更快的房地产……泡沫如此吹大,风险如此累积。一方面是放贷的高杠杆,另一方面是钢材价格的蹿升,状况令人担忧。当钢材市场不可避免地随着经济放缓而下滑时,泡沫破裂很可能产生一连串的雪崩效应。

在上海,监管部门没有遮丑,而是提前采取了行动。在全国其他地方尚未对钢贸风险及规模量作出足够的认识时,上海银监局就对钢贸问题向银行发出警告,并重拳打击与钢铁贷款狂潮相关的非法与不审慎做法。结果是,上海银行业对钢贸商的贷款从2011年的2200亿元人民币降到214亿元人民币。在贷款减少额中,1500亿元人民币是因为贷款回收或重组,而变为不良贷款的在五年内仅为486亿元人民币。

举一反三,上海银监局又全面排查了大宗商品行业类似业务,防范类似问题发生。在2014年某些地方出现铜贸风险大面积暴露时,上海在铜库存约占全球75%的情况下,成功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发生。这也为上海银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和抵抗未来风险压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