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多个行业深陷抽贷漩涡 企业银行各吐各的苦水 -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2:38:51]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尽管企业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摆脱困境,仍有企业携带银行贷款冒险杀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企业的抽贷之殇也还将持续。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监管大环境已然发生巨变,一哄而上的恐慌性抽贷将被一刀斩断,商业银行随心所

尽管企业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摆脱困境,仍有企业携带银行贷款冒险杀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企业的抽贷之殇也还将持续。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监管大环境已然发生巨变,一哄而上的恐慌性抽贷将被一刀斩断,商业银行随心所欲限贷、缩贷行为恐不再野蛮生长。

一家企业经营出现风险,多家银行上门“抽贷”,引发连锁反应,最终被“拉垮”。这一幕,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

谢铭就是这样一个饱受“抽贷之殇”的企业经营者。这个夏天对于43岁的谢铭来说十分难熬,往年都会在三亚或者九寨沟待上十天半个月,而今年却只能顶着炎炎夏日奔波于各大商业银行,渴求资金“补血”。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监管层出手了。近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债务规模较大的困难企业,由3家以上债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债权人委员会,要求各债权银行不得随意停贷、抽贷,可通过必要的、风险可控的收回再贷、展期续贷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实现解困。

其实,早在2015年5月,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就曾联合发文,要求银行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贷款不得盲目抽贷、压贷、停贷。今年年初,银监会提出组建债权人委员会,如今银监会发文规范债委会,叫停随意停贷、抽贷,其间释放出的监管决心可见一斑。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不少遭遇困难、尚能维持运转的优质中小企业命悬一线,在一味归罪银行唯利是图时,或许追究银行和企业的真实负重,才是解决抽贷之殇的根本出路。

贷款说抽就抽

讲述起自己经营的家具厂被突然“抽贷”的过程,谢铭颇为无奈。

7月16日,谢铭向银行归还一笔300万元的公司贷款后,提出续贷的要求被银行方面驳回;7月底,另一家银行200万元的贷款被抽走,对于急需资金周转的这家实业公司来说无异于致命一击。

交涉多次后,银行方面才道出实情,原来是外界盛传公司最近订单大量减少,物流瘫痪,货物停运。

自从1998年下海创办了这家灯具厂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从生产灯具、室内装饰品到生产加工各种编织袋、纸袋及彩印用料等产品,还购买了7辆大货车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团队。

前几年公司风风火火的时候,谢铭甚至一天接到过十几家银行和小贷公司关于放贷的电话,不少还亲自上门服务,态度热情远超自己想象。

“这几年公司发展确实不如以前,今年订单量减少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到了被银行列为‘危险客户’的时候吧。”这个曾经被评为该市“十大创业青年”的企业家无奈地笑笑。

除了要支付每个月80万元的机器融资租赁费用,400多名员工的工资也是迫在眉睫,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公司停产的传言可能就成真了。为了让公司渡过难关,谢铭带着会计整整一个多月在各大银行间奔波,不停地给银行看业绩报表,解释公司目前的境况。

在谢绝了高额成本民间借贷后,虽然最终获得一笔稍高于同类贷款利率的200万元贷款,谢铭还是选择了解散物流团队,停产了灯具和室内装饰品,只留下了不到200名员工生产编织袋和纸袋。

相比之下,谢铭的遭遇可能还不算最惨,一位在某工业园区的企业主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园区内很多行业深陷抽贷漩涡,大量服装企业由于遭到银行抽贷不得不关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游春对记者表示,一些遭遇了经济周期困难的企业,原本可以在银行支持下渡过难关,甚至后续发展前景良好,但因银行随意缩贷、抽贷,资金链断裂走向困顿。在全国各地,由银行抽贷引发企业“跑路潮”和“关闭潮”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是否抽贷这个问题上,银行或许更应该深入了解企业,才能防止盲目跟风进行恐慌性抽贷,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

银行为求自保

在质疑企业被银行打出的子弹置于死地的时候,追问银行为何会打出这发子弹,恐怕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现在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节节攀升,银行对企业抽贷、停贷实属无奈,也是出于自身防范风险的考虑。”一位银行人士称,现在经济不景气,一些企业即使不亏损,也不愿意向银行透露真实的财务状况,不少还和银行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如果银行不抽贷,逾期甚至不良贷款可能会更严重。

为了不被企业拉入泥潭,银行只能比赛看谁“跑得快”,意图将损失减到最小。对于银行的自保,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可以理解,“在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确实有很多企业是因为经营困难而遭到银行抽贷、停贷。但也有不少企业偏离自己的本行,拿着银行贷款去投资金融业、房地产业,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确实应该得到遏制,企业只有回归到实体经济,做回本行,整个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才能向好。银行是商业机构,不但要自身盈利,还要维护储户的利益,而不是做风险投资”。

因此,一味把银行放到道德的火上炙烤也是非理性的,银行与生俱来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充当公益机构的角色。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银行抽贷、限贷,主要还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恶化,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还贷能力缺乏所造成的。这才是银行迫不得已向企业“开枪”的直接原因。

此时,监管力度的骤然加码,喧嚣的抽贷江湖是否顿时肃然?

对于银监会新出台银行不得随意停贷、抽贷的通知,各家银行反应不一。某家地方商业银行高管表示不便于对此通知发表任何意见,但还是小声嘟囔了一句:“银行不得随意抽贷,欠债的真成大爷了。”

而一股份制银行支行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如今银行承受不良压力,贷款上有所压缩,到期收贷或者减少金额。这个文件下发后,我们会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继续支持企业。

不管这是否代表银行的真实心声,但是有一个现实不得不正视,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较2015年末不减反增。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一路飙升的情况下,不去投资优质项目,而继续维持向困难企业放贷,这是否违背了银行的“商”的本质?

“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利于防止恶意博弈性抽贷。但另一方面监管层强制性约束银行的恐慌性抽贷,可能反而会加剧银行的恐慌心理。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有政策的硬性扶植,甚至可能产生经济学上所说的道德风险。”孙立坚表达了担忧。

游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银行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基于此,银行做出的决策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强制约束银行抽贷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发展风投创投

悬在银行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否能够阻挡疯狂的抽贷?

实际上,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增多。正如安邦研究团队所言,中国发生银行“抽贷”潮的本质原因其实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缺乏互信。

游春也指出,为什么企业一有风吹草动银行就纷纷抽贷、压贷,其实是信用环境太差了,银行和企业互相猜忌,互相不信任。企业和银行要建立长期良性的合作、共存共荣的关系,整个社会要营造一种有利于银行、企业建立诚信的市场经济环境。

“从银行自身来说,要提高其经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贷款定价能力,差别化对待客户。对不同客户做到精细化定价,如果能做到‘一户一价’,‘一笔一价’,即使不抽贷,银行未必会遭遇损失;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在日常经营中要提高经营的规范性和内控水平, 信息透明共享,和特定银行长期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和银行也讲究门当户对,地方性银行和小银行定位于区域性小企业。”游春解析称。

作为最重要的资金中转枢纽,银行当然深知一批发育良好、经营稳定的企业群体对其的重要性,可以说优质的企业客户是支撑其持续经营的支柱,这是否意味着银行就要充当雪中送炭的天使呢?

对此,孙立坚指出,不应该让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银行去雪中送炭,而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企业的风投,发展新三板,优化创业板,让风险投资公司到风险前端去。

“对于强调资产安全的银行来说,往往会倾向于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实际上,雪中送碳这种事情只能通过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去做,承担高风险的同时也可能获得巨额回报。”奚君羊表示,银行抽贷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业自身特性决定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发展普惠金融,把各种各样的融资渠道、形式充分发掘出来,像互联网金融、PE、VC和小贷公司等。只有广泛拓展融资渠道,才能使企业逐步摆脱对银行过度、单一的依赖,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