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部分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增长加快,监管层面对其的监管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强。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具体为:表外理财资产扣除现金和存款等之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纳入后广义信贷指标仍主要以余额同比增速考核。
有报道称,这是自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股改上市以来,以及中国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以来,最具重要性的银行改革。同时,也是200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最有意义、最具冲击性的改革。
“黑箱化”由来已久
之所以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一方面是由于表外理财业务“黑箱化”由来已久,监管层可以借机整顿和规范;另一方面,为了规避MPA考核,部分机构可能会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导致监管指标不能及时反映出实际业务的风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的介绍,部分银行的业务潜藏着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是表外理财底层资产的投向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资产,与表内广义信贷没有太大的差异,同样发挥着信用扩张的作用。如增长过快则会积累宏观风险,不利于“去杠杆”要求的体现和落实。
第二,目前表外理财虽名为“表外”,但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刚性兑付,当风险出现时,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化解决,不能真正地实现风险隔离。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更为审慎经营,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强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或受压
由于银行是金融领域最后一道防线,因此,银行的资金安全、信贷安全、偿付能力影响着整个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金融行业的稳固。经济学者、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改革不仅可以规范表外理财业务、约束银行表外理财业务,还可以保证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得到有效监管,促进银行资金流的稳定,消除银行存在的潜在性风险。”
不仅如此,“改革还有助于央行正确地履行其职责,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还可以摒弃货币幻觉,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宋清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却也表示,“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会对中小银行理财业务造成压力,导致中小银行通过同业业务或表外理财弯道超车的难度大增,并进一步影响它们的业绩。总体而言,对大型银行影响可能并不明显,对银行业整体影响也很有限。”
某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还表示,该项改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大量的表外信贷将致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
他还透露,“明年,一些企业可能还会继续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尤其是房地产企业,为了资金回笼,可能会采取提前降价跑量的策略。”
顺利落实需强化监管
近年来,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有数据表明,2013年-2015年,银行的理财资金账面余额平均增速高达48%,远高于同期银行业贷款平均增速(14%)及M2平均增速水平(13%)。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监管层面加强了对其的监管力度。
“2016年以来,整个银行业的氛围是"强监管",表外理财被纳入监测后,对于债券市场是重大的利好。不但会促成紧信用格局的深入,而且以不规范非标形式存在的企业杠杆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宋清辉分析指出,只要监管层循序渐渐加强对表外理财资金的监管力度,顺利落实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此外,“监管部门应当深入到银行系统中,认真审核银行自身的信贷表,将表外理财业务做全面统计和审核,并督促商业银行按照规定申报、制表。”郭凡礼提出,同时,监管部门还应积极让第三方监察审计机构参与进来,让官方媒体参与进来,做好审计监督的同时让银行股东、普通投资者了解表外理财业务的真实情况。
除此之外,丁建臣还指出,为保障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监管工作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据。同时,还应提高监管的效率,净化监管的环境,以弥补监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