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在近期中央召开的各项会议中,“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重要内容,而作为金融业重要风险指标的银行不良贷款水平,自然成为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其中银行不良贷款数据的真实性更是引发部分委员和监管层领导的重视。
为了摸清银行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及时排查和化解潜在风险,部分委员建议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分类和处置不良贷款合规性的监督检查,加强监控重点地区、行业的银行资产质量,并拓宽商业银行合法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渠道。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
“防范金融风险”在近期中央召开的各项会议中屡屡被提到重要位置。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今年2月2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及时弥补监管短板,做好制度监管漏洞排查工作,参照国际标准,提出明确要求。
银行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参与者,其不良贷款自然成为判断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在3月2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刚刚履新的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波动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这个时期,都是正常的,即使有一些不良贷款的反弹也是正常的。
郭树清在发布会上透露,截至去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91%,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不过环比2016年三季度则下降0.02个百分点。从一些风险防御指标看,截至去年底,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2.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76.4%,贷款拨备率为3.08%,资本充足率为13.28%。
郭树清表示,这些指标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情况比前些年确实差一些,但从国际比较来看并不是特别高。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我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也总体可控。
郭树清认为,中国的银行业自从10年前开始的股改上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以后,其风险内控机制、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约束机制,也包括外部的监管机制是比较完善的,银行业的整体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
银行隐形不良贷款或成隐忧
然而,银行不良贷款数据真实性也引发部分委员和监管领导的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政协经济组驻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的提案聚焦银行不良贷款真实性等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准确统计。
董大胜在他的《关于关注隐形不良贷款加强银行资产质量监管的提案》中表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有所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出现“双升”。从审计情况看,还存在隐形不良贷款等问题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真实反映。
提到隐形不良贷款问题,董大胜指出,首先,正常和关注类贷款中隐形不良贷款增加。存在大量逾期90天以上未计入不良的贷款,若按谨慎性原则将上述贷款全部计入不良,则实际不良率将进一步攀升;其次,部分地区和行业贷款质量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传统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不良贷款率相对高于其他地区,钢贸、光伏和造船等行业是不良贷款高发区;第三,商业银行还存在通过贷款重组、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企业代持、同业投资业务承接等方式掩盖不良贷款的问题。
郭树清在上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指出,“坦率地说,(不良贷款)可能还有一些没有计算进来的,比如逾期90天以上的,现在还放在关注类贷款里。但即使放进来,(不良贷款率)也没有特别大的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回应“银行不良贷款统计数据不准”的问题时也表示,不良贷款不能只看数据,关键要看怎么管理,还有不良究竟反映了什么东西,哪些东西可以化解和如何化解。金融监管的大形势一直在改,一直在变,要注意与市场的变化相协同。金融是极其复杂的,要根据客观形势变化,把(金融监管)设计得更加合理。
委员建议加强银行资产质量监管
为了摸清不良贷款真实情况,及时排查和化解潜在风险,有政协委员建议应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分类和处置不良贷款合规性的监督检查,加强监控重点地区、行业的银行资产质量,并拓宽商业银行合法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渠道。
董大胜在他的提案中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银行资产质量监管:一是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分类和处置不良贷款合规性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借道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虚假处置不良贷款行为加强监督和处罚;二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监控,特别是对地方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情况予以关注,做好应急预案,及早发现和化解风险;三是允许银行适当减少利润,增加拨备,拓宽商业银行合法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渠道,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