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交行人士处了解到,目前总行已经建立了利率预期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财务的行领导任组长,发展研究部和资产负债部等相关部门参与,对利率未来变化做出预判,形成短期、中期、长期走势的研究报告。
“全行上下,每个部门,不管前中后台,都被要求讨论息差管理。”多名交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馈。所谓“息差”,是指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值。
利率市场化、去杠杆导致的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紧张等多种因素叠加,近年来银行的息差普遍缩窄。交行今年息差水平下降压力进一步增大,2017开年交行高层就将稳息差、控成本置于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甚至将息差管理纳入了全行深化改革项目。
表面上,“稳息差”就是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资产收益,但息差其实是一家银行在战略定位、风险定价、客户结构、渠道摆布、资产负债配置等方面经营管理安排的综合反映。正如某银行基层员工反馈,本来他们支行贷款利率下浮,活期存款上亿,现在贷款利率谈到基准,活期存款慢慢流失,其中的平衡,是技术,也是艺术。
交行全行上下各业务板块及条线,甚至是非业务部门对息差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反思,是当前利率和市场环境变化下的必然,也折射出中国银行业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
负债成本控制是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交行多名人士处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交行息差水平下降压力明显增大,其中,公司板块利差较上年持平,零售板块(不含信用卡)和同业板块利差都有所下降。特别是同业板块,承担着一定流动性调节职能,又要确保银行各项考核达标,付出了较高的成本。
这一状况在银行业颇具代表性,其背景在于,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双双收紧,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趋紧,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明显上升。交行研究发展部撰文提到:“当前环境对‘负债成本高+资产收益中等’息差组合的商业银行尤为不利。”
在分析多家银行息差状况后,上述文章总结道,从表现形式来看,商业银行的较高息差有三种组合,分别是依靠低成本负债,依靠高资产收益率,以及极少数银行的兼而有之。
该文章指出,驱动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形成高息差的主导因素,一是显著低于其他股份制银行的较低负债成本(甚至于四大行相仿),二是处于行业中游的资产收益率。
招行2017年半年业绩快报可以说集中体现了以上优势:在营业收入同比下跌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的逆势增长,净利润增速达11.4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加了0.04个百分点,达19.11%。根据招行2016年报,其净利差为2.37%,远高于其他银行同业,比净利差较高的兴业、工行和建行都高出超30bp。
对交行而言,当前的处境在于,负债端成本较四大行处于高位,特别是一般性存款负债成本过高,由交易结算类客户带来的低成本资金较少。有交行内部人士透露,截至今年6月末,交行的基准利率定价负债占比低于四大行,而利率市场化负债占比高出四大行超20个百分点。
“当然各银行获取资产的能力,和客户的关系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在资金价格上升过程中,获取低成本负债的优势会更加凸显出来,国有大行和像招行这样在零售提前布局的银行同其他行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开。”某城商行资负部人士分析称。
控成本负债三重路径
正如交行上述研究文章指出,良好的息差是一家银行在战略定位、风险定价、客户结构、渠道摆布、资产负债配置等方面经营管理安排的综合反映。在巩固存款方面,应提升三大能力。
第一,提升资产创造能力,在管住实质性风险的前提下增加高收益资产的配置,为低成本资金沉淀提供“活水”;第二,通过做结算、交易、代理和流量带动低成本资金沉淀,特别是顺应资金线上支付、移动支付的大趋势,通过场景化的平台聚集客户和资金。第三,提升财富增值能力,转变“理财分流存款”的传统思路,提供多类别、差异化、定制化、收益好的理财产品,撬动客户更多将中低成本资金沉淀在银行。
尤其是上述第二点,银行人士普遍反馈,托管类业务是低成本资金的重要来源。仅以交行为例,相对于普通客户,银证(证券)、银期(期货)客户对AUM单户贡献约为全行客户户均的6倍,低成本负债约为全行户均的5倍。
此外,通过更多结算和线上支付沉淀资金,也是银行申请直销银行子公司牌照的重要出发点所在。
早前就有某股份行电子银行部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布局直销银行子公司的“醉翁之意”,远不止当前主流的理财产品代销,而是更多看到通过支付和结算,包括个人的积少成多,以及场景化产业链的打通,所带来的低成本资金的沉淀。在这一战场,银行或将与互联网巨头正面交锋,也不排除有更多合作空间。
加强短中长期利率研究,调整资产结构
除了负债端成本管理,在资产端,对利率的预期管理是实现息差管理的重要环节。
交行发展研究部上述文章就举例道,2013年底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因为认为利率中期下行,因此加大了高收益利率债的投资力度,这一举措仅在2014年就为其贡献约100亿元浮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交行人士处了解到,目前总行已经建立了利率预期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财务的行领导任组长,发展研究部和资产负债部等相关部门参与,对利率未来变化做出预判,形成短期、中期、长期走势的研究报告。息差管理甚至被纳入了全行深化改革项目。
此外,交行还建立了资产负债配置策略例会制度,与现有的流动性与市场风险相关例会,以及行长办公室等会议相协调。
“作为承担息差管理的主要部门,资产负债部或者预财部确实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息差管理本来就是一项很综合、需要做很多测算的工作。”前述城商行资负部人士表示。
某股份行资负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定价管理上,应该要做好外部定价的上下限管理,而不能只依靠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除了对贷款的定价,影响最终“息差”这个结果的,还有资产本身的结构,这与某一时期的金融市场情况息息相关,应该根据市场周期进行及时调整。
以某银行上半年的情况为例,新增直投业务外部收益率为5.25%,新增同业借款业务收益率为5.2%,新增地方债投资收益率为5.32%,而上半年新发人民币贷款收益率为4.76%,且还要考虑到同业类资产占用资本较少。在如此情况下,除贷款外多元化配置资产无疑有利于提高银行整体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