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汉光「上海票据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9年第19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十年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对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财政实行统收统支,对金融实行统存统贷,对商业信用进行清理和控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票据仅限于支票,且支票仅用于单位进行结算使用,个人不得使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逐步发展,作为信用流通手段的票据开始出现,其功能日益丰富,市场参与者不断扩容,票据市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票据主要发挥支付结算功能,用于解决企业间商品赊销和信用挂账所导致的”三角债”问题。1995年,我国颁布《票据法》,为票据业务规范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成立票据专营部门,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票据业务。2009年,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为企业提供了电子票据这一更加安全便捷的选择。近年来,票据的交易和投资功能愈益显现,票据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的流动性管理手段和资产配置类别。但与此同时,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导致2016年前后票据市场出现了一些风险事件,影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面对票据市场的发展瓶颈,人民银行以建设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为抓手,重塑票据市场秩序,革新票据市场制度体系。经过半年左右的积极筹建,2016年12月8日,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正式开业运营,标志着全国统一、信息透明、以电子化方式进行业务处理的现代票据市场框架初步建立,票据市场从此翻开新的篇章。作为前中后台、自律一体化的金融市场重要基础设施,票交所具备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信息服务等功能,同时承担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再贴现操作等政策职能。
成立两年多来,票交所紧紧围绕防控票据市场风险、促进票据行业规范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目标,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系统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工作进展。
一是持续完善系统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效防控市场风险。票交所按照“集中登记、独立托管、场外交易、票款对付”的业务逻辑,发布多项业务规则,建设中国票据交易系统,实现了票据“信用主体唯一化、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标的标准化、票款结算同步化、合同文本统一化、票据托收无纸化”,建立起电子化的票据业务处理模式。
二是稳步推进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融合,构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2017年10月,票交所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纳入统一管理。2018年10月,票交所完成纸电票据交易融合。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自此采用相同业务规则和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我国票据市场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是实现再贴现操作电子化,为货币政策提供安全高效的操作平台。2017年9月,票交所建成电子化再贴现业务系统,为全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再贴现货币政策操作提供电子化平台。此举提升了再贴现操作的办理效率,有效促进了货币政策的高效实施和精确传导。
四是推出票据市场收益率曲线,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定价参考。2018年12月,票交所发布首条票据收益率曲线——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信用主体的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收益率曲线。票据收益率曲线的推出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公平透明的交易价格参考与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五是推出“票付通”创新产品,提升票据在供应链中的支付功能。票交所于2019年1月推出“票付通”创新产品,该产品主要应用于B2B电商和供应链平台,类似企业间账期支付的支付宝,通过将票据支付嵌入供应链平台,使票据支付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提高了票据支付效率。
六是推出“贴现通”创新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票交所于2019年5月推出“贴现通”创新产品,该产品为企业提供贴现自主询价、系统撮合交易、线上清算交割的电子化业务平台,为票据贴现市场赋予开放、平等、互动等互联网特性,有效打通了贴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七是推出标准化票据。为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支持,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票交所于2019年8月创设首期标准化票据。标准化票据是指由存托机构归集承兑人等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票据,组建基础资产池,进行现金流重组后,以入池票据的兑付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的面向银行间市场的等分化、可交易的受益凭证。存托机构由票交所担任,首期标准化票据在票据市场交易流通。
票据市场迈入新时代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建设,我国票据市场从过去纸票为主、区域分割、信息不透明的传统模式,逐步向集中统一、安全高效、电子化的现代金融市场模式转型,票据市场整体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一是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显著提升。票交所将载体、格式不统一的纸质票据转化为系统中标准化的电子化记账票据,推进电子票据集中管理和交易融合,促进电子票据签发量不断攀升。2019年上半年,在全国承兑业务、贴现业务、转贴现交易、回购交易和再贴现中,电子票据的占比分别达到97.54%、99.29%、99.80%、99.1%和99.92%,表明我国票据市场已经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
二是集中统一的票据市场正式形成。长期以来,我国票据市场缺少统一的交易、登记、托管平台,造成实质上的市场分割,不利于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票交所成立后,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制订统一的交易、托管、清算、结算规则,实现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的同场交易,从而形成了全国统一的票据电子化集中交易市场。
三是票据市场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票据市场全新的电子化业务处理模式消除信息不对称和地域限制,有效提升了市场透明度。票据市场数据信息在票交所集中,通过加强对全市场数据的监测,可以有效抑制票据业务中的不规范行为。票据市场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风险案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四是票据的货币市场工具功能得到强化。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票据交易的便捷性明显提高,票据市场在服务市场参与者流动性调节、短期投融资等需求上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票交所成立以来,票据转贴现利率与Shibor、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保持同步,票据质押式回购利率与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85。票据的货币市场工具功能得到强化,更好地服务于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五是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电子化交易平台缩减了票据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缩短了企业融资链条,金融机构在新的市场模式下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票据服务。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作用得到强化,并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19年上半年,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3%;贴现发生额为6.32万亿元,同比增长47.53%;票据交易发生额为27.21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再贴现累计办理5511.61亿元,再贴现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60%,投向民营企业占比超过70%。截至2019年6月末,票据出票人为中小微企业的票据占全部承兑余额的70.39%;贴现申请人为中小微企业的票据占全部贴现余额的82.85%;小微企业票据贴现平均利率为3.7%,显著低于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6.89%的水平。
票据市场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迫切需要一个高质量的金融市场环境。票交所将牢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使命,全面提高票据市场的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市场化发展原则,根据票据功能拓展的客观规律,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票据的支付和融资功能;修订电票管理办法,统一纸电票据业务规则;引入多元化市场参与者,促进非银金融机构和资管产品参与票据交易。中长期内,推进修订完善《票据法》,明确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为票据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商业信用的培育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优化业务功能、提升业务处理性能、统一系统运行管理、兼顾系统扩展性原则,推进新一代票据业务核心系统建设,实现纸电票据全流程一体化处理;完善中国票据交易系统功能,优化交易客户端各项功能,提升系统易用性和用户体验;优化交易流程,加强再贴现系统建设,进一步支持票据市场发展。
三是进一步强化市场风险防范。面对新形势下票据市场出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票交所将推进建立票据市场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完善预防性机制;建设票据市场信用体系,促进商业信用发展;加强信息统计,为市场参与者和管理部门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开展票据衍生品研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四是进一步推进票据业务规范创新。票交所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票据市场规范创新发展。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激发核心企业签发票据积极性,提高供应链上资金周转效率,缓解供应链“长尾”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积极探索票据拆分的可行性和实现路径,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需求;推广“票付通”“贴现通”、标准化票据等创新产品,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