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40年金融改革开放,中国GDP规模已突破90万亿元(约合13.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银行业总资产达270万亿元,资产规模位列全球第一,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也首屈一指。
回顾金融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大财政、小银行”。改革开放以后,金融改革同时起步,邓小平指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1983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把具体金融业务交给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并陆续批准在我国部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商业银行,加快银行体制改革步伐。随后,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光大银行(601818,股吧)等一批股份制银行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先后成立。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加快,通过银行业的杠杆作用,以货币的投放推动经济增长。1992年以后,中国金融监管逐渐从混业走向分业。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强制金融机构分业经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外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抓住加入WTO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在1999年,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六,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之后;到2010年,中国GDP总量增至1999年的4.5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走上了股份制改造和转型之路,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在加入WTO后,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具备条件的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决定利用“入世过渡期”的五年时间背水一战,彻底解决国有银行体制和不良资产问题。2003年,中国银监会挂牌成立,正式形成由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实施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格局。
21世纪以来,金融改革发展提速,先后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坏账;引进战略投资者,把商业银行改制为上市金融机构。2003年至2008年,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和公开上市。
1978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1159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0.3。经过40年改革开放,2018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182.7万亿,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逐步完成经济货币化进程。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路径中,从“大一统”的银行改革,到“搞活银行”,再到股改上市,多元化的各类金融机构先后设立,粗放发展模式一度不可避免。
抚今追昔,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中,股份制银行是一道亮眼的光芒。作为金融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在发展模式、业务路径上多有创新。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为中国贡献了两家股份制银行。这其中,招商银行的发展并不容易。截至1994年末,全行储蓄存款只有约15.7亿元人民币,余额甚至还不及国有银行在中心城市的一个大储蓄所。可就在这时,银行业迎来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中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面向全球信息化发展未来,启动了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金卡工程”,由此拉开了我国信息化建设以及金融电子化的序幕。这一次,招商银行抓住了机会。因为靠近香港,视野更加开阔,早在90年代初,招行就定下了信息化建设方向。
深圳的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平安银行(000001,股吧),2012年,经过A股史上最大规模金融并购案,在吸收合并原深圳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后,新组建的平安银行获得新生。时任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曾指出,深圳银行业在未来三十年必须把握的两大机遇:一是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高度关注面向零售客户的服务。
70年继往开来,商业银行正在向轻型银行、“大零售”转型,招行、平安又给予了业界新的观察样本。招行以全行之力发展金融科技,开启零售金融3.0;平安银行则在平安集团“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下,推进转型智能化零售银行。
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全球前1000家大银行中,2019年国内有136家银行榜上有名,产生的银行利润总额位居世界第一,比美资银行利润总额多了近四分之一。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位列前十名,并继续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金融为实体经济之血脉,大型商业银行还需要作出更大贡献,其他银行也将坚持走自己的特色经营道路。前途任重道远,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发展,仍值得我们认真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