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这是浙商银行兰州七里河支行员工王长山在扶贫工作中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5年,浙商银行兰州分行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的政策,在分行组织扶贫骨干力量遴选工作,王长山深受扶贫精神的感染,主动申请进驻一线与藏民同吃同住同生活,担任起了兰州分行驻采日玛村工作队队长。54岁的王长山,辗转采日玛村、贾岔村和高湾村这3个贫困村,将当地的发展机遇与金融扶贫的实践结合起来,肩负起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
四年多的时间,来回奔走近20万公里的山路,王长山代表浙商银行兰州分行深入甘肃最贫困的地方开展扶贫工作,挨家挨户的走访百姓,了解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作为连接当地老百姓(603883,股吧)和分行的纽带,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融智、融资。
王长山(右)在高湾村调查村情困境中依旧选择坚守
采日玛村,地处甘南深处,自然环境恶劣,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年均气温仅1.1℃,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仅仅依靠畜牧业来维持生产。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差,孩子上学困难、牧民思想观念落后……长期的落后发展使采日玛村成了脱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美丽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和蓝天白云让王长山感到心情舒畅,对未来的扶贫工作也充满了希望。不过一到晚上,走在漆黑一片的乡村路上,就只有藏獒作伴。3800多米的海拔,使王长山的身体也开始出现反应,头疼恶心、睡不好觉。第二天,当地的藏民干部问他休息的如何,王长山回答说一夜没睡,干部笑着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吧,这样身体肯定受不了,时间久了会出问题”。王长山回答说再待几天,咬牙坚持一下就好了。
内心深处的不断拷问,使他深思自己究竟能否胜任这份工作。不过渐渐地,靠着当地干部群众传授的“经验”,走路慢一点,活动少一点,王长山的身体开始克服了高原反应的不适。由于甘南玛曲海拔较高,王长山的脸部皮肤被紫外线严重灼伤,红细胞较高,患上了高原病。凭借那份恒心、毅力,王长山还是选择了不忘初心,继续坚守在扶贫一线。
要扶贫 先扶智
缺乏扶贫经历的王长山,靠着一股韧劲,研读了当地的所有扶贫文件,开始实地走访村情户情、致贫原因,倾听群众诉求,有针对性的细化扶贫工作。
在采日玛村与牧民接触过后,王长山意识到“扶贫一定要先扶智”,脱贫首先要从根源上转变牧民思想。王长山将此想法向浙商银行兰州分行汇报,争取到了15万元的配置资金,为牧民营造学习场地。耗时两个月,采日玛村第一所多功能培训教室修建完成。为进一步丰富教室的使用功能,王长山号召分行员工积极捐书捐物并且购置了投影仪、电脑、音响等电子设备,完善教材配置。
教室落成后,村里建立了按月定期学习的制度,邀请专业老师为牧民授课,课程内容涵盖农业、养殖、草场保护等多个方面,采日玛村和周边十几个村的村民都赶来听讲。不少牧民激动地说,“真的很感谢王队长为大家创建了这样一个学习的环境”。
3年的帮扶工作,使采日玛村的贫困户从25户230人降低到5户20人,贫困率从18%降低到0.3%,有了兰州分行提供资金的支持找到发展新路径,采日玛村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王长山也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分别被玛曲县、甘南州委授予“优秀工作队长奖”,兰州分行也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民心奖”荣誉称号。
金融扶贫再出发
2017年10月,浙商银行兰州分行接到新的帮扶任务,对象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铺镇高湾村。王长山主动请缨,再次踏上扶贫之路。
在高湾村,王长山入户调查村情时,了解到高湾村有几名学生考上大学,但家里都无法拿出学费,打算让孩子外出打工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王长山对这些准大学生家庭说:“想改变命运,就要走出大山”,他连夜开车回到分行,向领导做了汇报。第二天一早便驾车回村子准备到学生家里去 ,但是由于连续降雨,车辆在行驶中遇到了塌方,王长山下车清理路上的淤泥,道路清理干净后,雨中的王长山浑身上下已经湿透,打湿他的还有汗水和泪水。
不久之后,在兰州分行的支持下,7名贫困学子很快就筹集到了助学金。一位贫困学子的母亲激动的握着王长山的手说,“谢谢你,本想让他去打工,因为你的帮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儿子才有上大学的机会,改变命运的可能”,这位母亲激动的双手握了许久……
得益于浙商银行兰州分行扶贫资金的帮助,高湾村装上了路灯,村民摆脱了以往夜晚无法外出的困境。分行还在王铺镇建立了养殖合作社,以消费扶贫的方式,每年给予贫困户一定的分红。
四年多的时间,王长山见证了采日玛村旧貌换新颜、见证了贾岔村村民脱贫致富、见证了高湾村贫困学子走进象牙塔……取得这些脱贫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王长山的坚守,也离不开浙商银行在金融扶贫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未来,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金融服务模式,扎根基层为脱贫助力已成为王长山和兰州分行同事们肩上扛起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