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花旗集团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斯蒂芬表示,该公司计划2011年在亚洲设立70家分支机构,并将在12月之前在中国成立经纪公司。
此前,花旗曾透露今年将对亚洲市场增加10%的投资,虽然这10%的具体分配方案并未向外界公布,但无疑中国市场将占据很大部分。7月14日,花旗银行对原有私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升级,推出“私人客户业务”。
银行周刊:至此,花旗对亚太地区的投资力度已是空前。
2009年,亚洲是对花旗集团收入贡献最大的地区,盈利45亿美元,约占其全球总收入的30%。花旗私人银行业务在全球拥有2.5万名客户,人均资产至少达1,000万美元。其中6,000名客户来自亚太,涵盖了亚洲三分之一的亿万富翁。
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巨大的资产管理市场和大量的高净值客户群已经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大型国际银行。
新一轮扩张
2005起,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向外资金融机构逐步开放,明锐洞察到中国巨大资管市场的瑞士友邦、花旗等纷纷在中国成立私人银行部,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始起步。2007至2008年,中国银行(601988,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中信银行(601998,股吧)、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等多家国内商业银行先后开办了私人银行业务,同期汇丰等外资银行也开始涉足,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
政策层面上,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对于具备一定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这一利好消息也激励了外资大规模拓展私人银行业务。
近期,外资银行更是动作频繁,新一轮人员调动、注资、合作,步步旨在使金融危机后受重创的私人银行业务东山再起。
今年6月3日,瑞银集团任命中国资本市场总监约瑟夫与08年离职的前瑞银高管斯特梅为全球资本市场亚洲联合总监,此举意在增强瑞银在亚太的业务,以应对金融危机中产生的破坏,特别是私人银行业务的损失。
6月底,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携手西班牙BBVA银行合作成立私人银行部。5月,花旗私人银行任命原高盛高管鲁道夫为中国全球市场业务经理,负责花旗在中国的离岸私人银行业务。2009年底,汇丰收购荷兰银行在亚洲的私人业务。
外资银行经过金融危机后的裁员潮后,也为配合私人银行的发展而积极招兵买马。据悉,花旗准备今年内聘请20-30名私人银行家,专责管理中印市场。瑞银预期今年将招聘400名亚太区财富管理业务人员。
2007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初期,曾立下豪言壮语,3年时间,在遭遇金融危机和艰难的本地化经营探索后,外资银行在总结经验后开始筹划新一轮的扩张。
受限监管 优势难显
在金融危机之前,多家外资私人银行出于开拓市场、满足客户全球化资产配置的要求,针对国内私人银行客户追求高增值、高回报的特征,产品设计相当激进。金融危机横扫全球,外资银行的依靠QDII渠道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损失严重。数据显示,截止08年底,外资银行正在运行的63款QDII理财产品全面亏损,亏损超过50%的有12款,占比近两成,其中3款产品累计亏损超过60%。巨额亏损使得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声誉受损,一时间内地富人纷纷转移资产,转投中资银行。
而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使得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更像是被束缚住了手脚。
目前我国银行业依然是分业经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受限,而外资银行所受到的限制更是大于中资银行。另一方面,私人银行客户往往要求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而不仅仅局限在本国境内,由于我国外汇管制较为严格,客户涉及境外投资的需求目前还难以充分满足。
2007年5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投资于境外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但是仍然不允许投资于商品类衍生产品及对冲基金,对股票投资也有很多限制,国内私人银行客户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资产配置,外资银行全球化配置的优势能以实现。
如何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也是外资银行面临的难题之一。央行今年4月发布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显示,截至2009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占比,已经由2008年末的2.16%下降到1.71%。
期盼资本控制、金融监管松动已是外资行发展私人业务最大的发展动力。
瑞银东亚地区资产管理部门主管柯汉纳表示,中国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风险多样化的投资,瑞信期待着更多产品纳入投资范围,如外汇、外汇相关存款以及某些结构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