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银联真正使命成谜: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关联交易 -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0:57:0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多位央行前官员任职的中国银联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打着跨行信息接转名义,却将盈利追求极致化;与VISA的渠道纷争,本是公司行为,却无端上升到抵御国际卡垄断组织的国家行为。银联本真的使命依然是个谜。【

多位央行前官员任职的中国银联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打着跨行信息接转名义,却将盈利追求极致化;与VISA的渠道纷争,本是公司行为,却无端上升到抵御国际卡垄断组织的国家行为。银联本真的使命依然是个谜。

【相关阅读】中国银联成立八年收入暴增12.5倍 如上市必将受到热捧
银联“反围剿”Visa升级 双标识卡难逃退市厄运
苏宁将任中国银联董事长 接替现任董事长刘廷焕

一场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联”)与VISA之间的纷争又将银联推到公众的视野中。

而这一次,银联成了不畏外敌的民族英雄,不像2006年那次要求开收跨行查询费而成为众矢之的。

从“人民公敌”到“民族英雄”,银联的角色转化是如此地自然而迅速。细究之下,银联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就如同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一般的神秘。

100%盈利增速惊人

2002年3月,银联在上海挂牌成立,主要负责建立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

确实,银联本身脱胎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它直接继承了由政府推行的“金卡工程”,将原来分布于全国18个地区的非营利性机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整合为银联的各个分公司。从银联的产生可以看出其不仅是政府大力推动的产物,也是政府投资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联所经营的核心业务——跨行信息接转应该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它可以看作是政府提供的类似于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实现跨行信息的接转不仅可以使商业银行突破自身物理设备的局限,也为广大持卡人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也可以看成是金融业的“高速公路”。

正因为跨行信息接转具有极强的公共性,才有了政府投资和垄断专营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银联的核心业务——跨行信息接转业务本身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

也就是说,从银联最初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来说,它不应该是一个追逐利润的主体。

但银联成立8年来的一些数据却表明,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追求盈利的主体。

据报道,中国银联2009年营业收入已超过30亿元,较2002年成立之时增加12.5倍。净利润也呈逐年递增之势,2009年其净利润已经超过4亿元。而且,资产规模由成立之初的17亿元,增加到92亿元,增长5.4倍。

从盈利看,进入2009年以后,银联的利润呈极其明显的高速增长态势,表明在经过8年的网络建设和国际化拓展后,它已经进入丰收期。

数据显示,银联在2007的时候净利润接近1亿元,2008年随即翻倍为接近2亿元,2009年已超过4亿元。

也就是说,银联的利润从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100%的增长率,盈利势头让国内一些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也难以望其项背。

此外,银联的业务范围绝不仅仅提供跨行信息接转,银联开展的业务也包括银联数据公司的发卡外包服务、银联商务公司的收单业务。

银行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产业。卡组织是连接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的纽带。事实上,银联已经跨越了多个角色,穿越了银行卡产业的多个链条。而诸如发卡外包业务、收单业务等都是市场化竞争的业务,理应也都是追逐利润的业务。

银联在其经营范围的第五条赫然写着,银联具有“制定银行卡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协调仲裁银行间跨行交易业务纠纷”的职能。

显而易见,银联还具有管理协调的监管者的职能。

由此,银联事实上存在着三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业务——非盈利的公共服务、追求利润的市场业务、监督管理业务三者并存。

我们不禁要问:银联的使命还是为了实现“银行的互联互通”吗?银行的互联互通实现之后,银联扩张的合理性又在什么地方?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曹红辉看来,银联作为国内银行卡支付清算中唯一提供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的服务组织,在银行卡发展初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的加快,若仍以行政垄断阻止竞争者进入,甚至将一个支付清算组织的企业标准转变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从根本上排斥必要的竞争,势必损害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全体消费者的选择权,对增强支付体系的稳定性也是不利的。

而这正成为现实。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拟定了银联标准PBOC2.0芯片卡(IC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发行时间,5年之内中国境内将全面发行和受理金融IC卡,即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发行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

这进一步增强了银联专营垄断的地位,而银联借助这一地位进行的盈利扩张不免令人担忧。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