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围绕“走出去”和中国银行业崛起,谈几点看法。
第一个,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银行业“走出去”。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9年中国的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第一次超过德国跃居全球前列。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到9月末达到2.6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全球化要求银行业要全球化。
银行周刊:首先,实体经济要求银行业“走出去”,提供配套金融服务。2007-2009年,中国境内企业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012亿美元扩大到1998亿美元,三年增加了97%,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13亿美元扩大到366亿美元,增长了224%,客户“走出去”对银行业来说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业务机会。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要求银行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无论是当前正在推进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是需求不断扩大的人民币跨境投资、跨境融资,银行都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到今年9月末,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到1971亿元,未来人民币境外市场的发展,更需要我国银行业建立一个国际化的经营体系。
第三,商业银行发展壮大需要“走出去”。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程度明显偏低,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不高。我国五大银行海外业务收入平均占比只有6%左右,其中中国银行占比达到22%,但是跟国外同业比还是差距巨大,欧美同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应该说,全球化是大环境,扩大开放是大政策,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是大趋势,所以我国的银行业只能积极“走出去”。
我想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创造条件中国银行业才能“走出去”。
经过这几年的改革,我国银行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一定条件:一是全球资产配置,1985年我国银行业海外资产仅90多亿美元,到2009年已经超过2700亿美元;二是海外机构的网络。到2009年年末我国的几家银行在香港、澳门以及32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机构超过1000家,其中中国银行约有800家,海外资产规模达到1.76万亿元;三是提高了国际声誉;四是中国的金融监管环境、监管质量这几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得到了国际银行业充分的认同。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不足。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海外布局主要还是集中在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一些文化背景跟内地比较接近的地区,只有很少机构分散在纽约、伦敦等等国际金融中心。此外,目前我国海外机构的业务范围、经营规模都还比较小,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也很小。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专业人才不够多;二是风险管理能力不够高。
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银行业要有序、有力、有效“走出去”。“序”是战略部署和战略布局;“力”是实力和能力;“效”是效率和效益。
第一,清晰的商业定位是前提;第二,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基础;第三,国际化金融人才是条件;第四,完善风险管理是保障;第五,务实的业务转型是关键。
当前特别要注重拓展海外人民币业务,要提高海外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的水平。我们既要以“走出去”的中国的企业和居民为我们的主要目标客户,也要加强对跨国企业,东道国企业和当地居民的营销和服务的能力,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户,逐步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