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阳
虽未对外披露太多信息,但光大银行(601818,股吧)(601818.SH)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
昨日,有投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光大银行H股上市的基石投资者将最终确定,对于光大银行在香港上市的融资额度,该人士估计,“应该不超过30亿美元。”
上述人士透露,光大银行H股上市基石投资者尚未最终确定,机构数量应该在11家左右,可能包括Prudential insurance、对冲基金DE Shaw、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富邦人寿(Fubon Life Insurance)、广东粤电(Guangdong.yudean)、思科(开曼)(Cisco cayman)、捷桥财务有限公司(Ranbridge Finance Limited)、Gavast Estates等机构。
本报记者就此询问光大银行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上市时间表也还没有出来。”
5月10日,光大银行副行长林立称,基石投资者总数量会比较多,现在还在确定过程中,在谈的有十几家,“但基石投资者的最终确定没有具体的时间节点。”
5月11日,光大控股行政总裁陈爽表示,目前基础投资者名单还没定下来,光大银行也将会继续以基础投资者为主体的方式推进H股的上市计划。
陈爽指出,待市况好转后,希望顺利推进光大银行H股发行计划。目前没有具体时间表,但光大银行上市计划从来未停止过,并且一直在向港交所提交补充资料。
基石投资者撤资之谜
另据知情人士消息,光大银行将在本周进行港交所上市聆讯,融资规模约为20亿美元。他并指出,“基石投资者的认购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去年8月,就曾有媒体报道称,光大银行可能让步,融资规模“腰斩”,该行为了在9月前冲刺H股上市,管理层同意将招股发行价对应市净率由原先的1.5倍下调至不低于1.2倍,融资规模可能由原计划的400亿港元大幅缩水至不足200亿港元。彼时,本报记者就上述消息向林立求证,得到其否认的回复。
近日,有境外媒体报道称,光大银行已递交香港上市申请,计划筹资15亿~20亿美元,较去年计划60亿美元的集资额大幅缩减67%~75%。
另据国内媒体近日报道,光大银行H股上市的基石投资者中有一家临阵撤资,基石投资者基本维持去年阵容。
去年,境外媒体报道指出,光大银行已物色12名基础投资者,合共认购集资额约30%。而此前市场猜测,可能成为基石投资者的机构包括大华银行和淡马锡。
昨日,上述投行人士提供给本报记者的11家机构当中,并未有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的名字。不过,由于基石投资者名单尚未确定,据此并不能判断淡马锡没有“入围”。
募资规模之谜
实际上,在H股募资规模方面,光大银行相关高层一直未给出明确说法。
去年年底,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并没有正面回答在港上市的规模是否缩减。
今年5月,对于募资金额缩减的说法,陈爽回应称,目前还没有正式确定集资规模,最终仍然要由市况决定,如果市况好,集资规模可能会提高,如果市况差,即使有集资目标也可能会不成功。
至于发行规模,根据此前计划,该行H股发行规模为不超过105亿股,同时授予簿记管理人不超过15亿股的超额配售权(即“绿鞋”),合计发行规模为不超过120亿股。
在发行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募资规模将受到发行价格的影响,而在发行定价上,就不得不参考近期的市场情况,近期来看,难言乐观。
香港胜利证券研报指出,港股市场经历连续下跌之后,市场难以立刻恢复信心,预计短期内市场将以震荡为主。
香港市场情况以及外围环境,是光大银行赴港上市迟迟未能如愿的重要因素,随着核心资本充足率尚未满足8.5%的监管要求,光大银行的融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对于即将成为第9家“A+H”银行股的光大银行来说,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该行高层多次强调“等待合适的时间窗口”。有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近期香港市场情况非常不尽如人意,希腊局势尚未稳定,退出欧元区概率增加,港股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业内认为,光大银行招股工作将在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在6月完成派息、供股之后展开。
对于定价所要考量的因素,林立表示,主要有基本面、同业、行情等,“路演之后才有定价权和询价区间。”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市场情况不够理想,但亦存在一些有利因素,目前银行股估值较低,将迎来估值修复行情。
“光大银行股东有中央汇金和光大集团,对股价将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光大银行自身的转型效果明显,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以及"阳光财富"高端理财做得也不错。”该人士表示,虽然中资银行定位类似,但光大银行并不缺乏“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