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暴利门”缘起:为什么内资上市银行频频“中枪”-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3:53:4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指出,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受到质疑,同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仍保持高位并继续提高。两者反差巨大,争议自然出现 本报记者张歆 2012年,中国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指出,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受到质疑,同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仍保持高位并继续提高。两者反差巨大,争议自然出现

本报记者张歆

2012年,中国的内资银行们被迫“学习低调”,因为去年“赚钱”太多了。一方面,去年末以来,银行业利润的“瞬间高增长”被一些专家指责为“暴利”;另一方面,业绩增长并没有牵引银行股价的上涨,相反,银行业估值遭遇了史上最低,甚至多家银行的股价徘徊在破净边缘。

“现在我们都不敢高调,也不再敢提创利能力”,一位上市银行高管对《证券日报》记者无奈慨叹道,现在银行业是躺着也中枪。虽然,这句“躺着也中枪”用在银行业身上未必合适,但对于银行业垄断的质疑与做大做强的政策导向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堵有待拆除的“墙”,那就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市场化以及如何实现市场化。

银行“暴利门”的缘起

舆论很暴力,银行“被暴利”

传说中民生银行(600016,股吧)行长洪崎的一句“利润太高了,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引爆了网络对于银行业利润高增长是否属于暴利的讨论。虽然洪崎行长后来澄清原话并非如此,但舆论早已“定案”几乎一边倒的认为银行不仅暴利,而且暴利主要是来自垄断、高利差盘剥以及乱收费等。

中国银监会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去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12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36.34%,银行日均利润高达28.5亿元。在实体经济“哀鸿一片”的大背景下,银行业高额净利显得分外耀眼,也更是引发了各界对银行暴利的质疑。

有专家指出,“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我们都说烟草是最暴利的,石油勘探开采也很暴利,而现在银行业比这两个行业利润还要高。”这一观点随即引起了舆论共鸣,银行“暴利”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且人们把银行高利润的论据由规模扩张快推导到资产收益率偏高。

此后,多位专业学者、银行业高管以及官员纷纷或主动或被动的加入到银行业是否暴利的论战中。

周小川表态

银行业利润可能有多种因素

今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中国银行业用暴利这个词有些过分”。他认为,对银行业的利润要注意观察,可能有多种因素,其中有一种因素是存在很大的周期性。西方金融危机出现以来,有很多银行由于自身的问题,特别是资本不足的问题,导致他们现在不怎么活跃,也不怎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也表明,过去有些看着盈利很好的银行现在怎么情况这么糟糕呢,这和经济周期的关系比较大。

与此同时,在几乎所有上市银行的年季报业绩说明会中,银行业高管都被问及“暴利”问题,而各银行也纷纷予以否认。

深发展(000001,股吧)董事长肖遂宁在和媒体交流时指出,社会对银行业存在误解,银行并不暴利甚至也不高利。从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来看,过去很多年银行和社会全行业来比,资产收益率都处于比较低的位置。

农业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也在两会上为银行正名。他用数据说话:2008年到2011年,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0%、17%、33%和36.3%,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12.5%、13%、53.5%,25%。“所以,银行业利润没有与工业企业背离。而且,银行利润增长主要来自规模扩张,而不是价格提高。”

中性观点

“暴利”更多带有感情色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的观点则更为中性、客观,他撰文指出:自2003年改革后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就比较高,一直是个大家向往的赚钱行业。但为什么如今人们才开始追问其暴利呢?原因是自2002年到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2009-2010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由于有4万亿投资,实体经济部门的总体状况不错,你吃肉,我也能喝点汤,相安无事;2011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企业亏损、倒闭增加;但银行却利用紧缩之机直接提高或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收取各种费用,民间融资泛滥并出现风险。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受到质疑,同时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仍保持高位并继续提高。两者反差巨大,争议自然出现。

郭田勇认为,大家之所以用“暴利”这个词语,更多的带有感情色彩,即公众对存款负利率、对垄断、对服务的不满,而非一个简单的数量界定。

事实上,不论观点如何交锋、数据如何辩驳、也不管银行自身是否认可,短期来看,银行业“暴利”的帽子恐怕是摘不掉了。

银行股

游走于破净边缘

面对舆论的变异,多家上市银行的股价已开始游走在破净的边缘。

交通银行率先感受到威胁:5月18日的收盘价为4.67元/股,最低价为4.66元/股,与其4.65元/股的净资产仅有一分钱的差距。所幸此后几个交易日A股市场还是坚定的托起了交通银行的股价,其最新收盘价为4.75元/股,其最新的市净率为1.02。

华夏银行(600015,股吧)紧随其后:5月21日,股价下跌1.71%,收盘价为9.79元/股,全天最低价为9.74元/股。以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华夏银行的市净率在上市银行中最低,为1.0113,如果按照当日最低价计算,其市净率仅为1.006。

据悉,虽然近年来银行板块的估值一直在下降,但罕有破净的情况发生,仅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曾在2008年的几个短暂交易日里市净率跌破1。

然而,即使按照最新收盘价计算,除了交通银行和华夏银行,其余银行股的市净率也几乎约等于1。

那么,市场先生究竟认为上市银行错在哪里?其一,再融资;其二,地方债务偿债风险犹存;其三,房地产调控令其坏账风险加大;其四,银行业整体的盈利增长已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恶化难以避免。

诚然,这些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夸大之嫌。有极端观点认为,欧美上市银行的市净率更低,中国上市银行即使破净也合理,但十分显著的一点是,中国和欧美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银行面对的实体经济环境差异很大。在两种经济周期下对银行股进行估值,简单化的数字对比并不可靠。

市场总是不断演绎“盛极而衰”和“衰极转盛”的循环,目前,部分投资者开始修正对银行估值的观点,一些有趣的现象屡屡在银行板块上出现。上周,银行股走势最好的,并不像往常是不同类型银行的龙头老大,而是市净率最低的银行。华夏银行危险时,有资金托起华夏银行;交通银行估值堪忧时,资金稳住交通银行。

其实,市场目前最关注的并不是银行股短期内是否会跌破净资产,而是蓝筹股什么时候能在分红、业绩以及“社会担当”等方面表现出真正的“蓝筹范”。

(张歆)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