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银联案”基本定局。
近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网站发布新闻稿显示,“WTO争端解决机制(DSB)审议通过了"中国-部分影响电子支付服务的措施"一案的专家组报告,中国没有针对报告进行应诉或上诉。”
“这一事件基本告一段落,但预计WTO的裁定短期内对银联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内清算转接开放的可能性并不大。
重在国内人民币清算开放
本报记者昨日从多方渠道了解到,中国已基本不会向WTO提出上诉。此前,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专家组报告驳回了美方部分主张,支持了中方有序开放支付服务市场的观点,中方对专家组上述裁决表示欢迎;但同时,专家组认定涉案的电子支付服务属于中方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开放的“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而中方对服务归类的裁决持保留意见,认为应在今后的案件中进一步澄清这一体制性问题。
中国银联相关人士昨天则对本报记者回应,对于“WTO银联案”,以商务部发布信息为准。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现在有30天的时间对如何达到世界贸易组织7月16日裁决的要求作出说明。
事实上,这份中美电子支付领域的诉讼是银联国际扩张,以及VISA和万事达进入国内市场之间的一场利益博弈。近年来,银联海外业务的迅猛发展让VISA颇有“微词”,目前银联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借记卡网络和全球主要ATM网络,在信用卡网络上与其他国际卡组织的距离不断拉近。
值得注意的是,WTO专家组报告虽然驳回了美方关于银联市场地位指控,但裁定银联清算交易部分存在垄断;认为要求发卡行必须发行银联卡,要求所有终端设备必须受理银联卡,以及要求收单行必须受理银联卡,报告认为这与《服务贸易总协定》不一致,中国营造了有利于银联的竞争条件,没有给予其他电子支付供应商以国民待遇,违反了中国的承诺。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根据WTO相关规定,放弃上诉意味着接受裁决,则未来中国有义务将电子支付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VISA实际上最关心的是国内人民币清算的开放,”一位国际卡组织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简单说,如果央行开放人民币清算,则VISA和万事达可以直接发行单标识人民币卡,也不需要再通过银联网络来转接,并可以在超过40%的银行卡渗透率中分得手续费的"一杯羹"。”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国人均银行卡消费金额为3618.73元,剔除房地产、汽车销售及批发类交易,银行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2.7%;而在2006年,这一银行卡渗透率大约在10%。
国内支付产业“松绑”先行?
对于中国银联来说,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带来的冲击已经不算小了。
“如果商务部不上诉,对外开放应该会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相关负责人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但实际上,从国内情况看,监管部门的监管和约束正在加大。”
比如,在央行发布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收单机构为特约商户提供人民币银行卡收单服务,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转接和资金清算的,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合法银行卡清算组织进行。收单机构和外包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银行卡跨法人交易转接服务。”
这在多位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士看来,实际上是“较为隐晦地强调了银联的垄断地位”。第三方支付公司相关负责人就说,长期来看,电子支付领域需要对外开放,但国内应该率先逐步放开,鼓励支付公司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案。
“尤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支付行业的逐步开放会是大势所趋,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将是行业变局中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上述支付行业资深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