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国银监会的诞生,已经快10年了。在此期间,中国银行业摆脱了10年前的破产阴影,完成了大型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并且以全新的面貌冲击全球金融格局。
时光倒流至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悄然挂牌,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自建国50多年来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于一体时代的结束,银监、证监和保监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格局正式形成。
成立伊始的银监会,首先要直面中国银行业3万亿巨额坏账,2002年末四大行加权平均不良贷款率高达26.12%,从国内到国际,破产论此起彼伏,遍地皆是唱空之声。
受命于危难之际,银监会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改革思路,重点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加强公司治理建设、推进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化解了长期积累的沉重财务包袱,改变了脆弱低效形象,一个现代化银行体系终于建立起来。
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欧美银行巨头纷纷遭受重创,中国银行业依然一枝独秀。2009年,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总体在9%以上,资本充足率在13%左右;全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率降至1.14%,资本利润率达到17.5%。
在此背景下,2009年3月,银监会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全面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框架下的金融监管政策对话工作,参与了巴塞尔委员会国际银行监管标准的制定。
“自银监会成立以来,我们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破解银行业发展难题和挑战。”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去年10月总结道,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司治理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风险内控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取得实质性进步。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24.56万亿元,总负债116.64万亿元;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6616亿元,同比增长23.34%。
与此同时,银行业各项监管指标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今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仅为4564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0.9%;资本充足率12.9%,核心资本充足率10.4%,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排名,我国进入世界1000家银行的数量从2003年的15家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家,上榜家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四大行均跻身全球银行总市值前十位。
除了看得见的指标飞跃,还有许多润物细无声的进步。一个被刘明康多次强调的典型例子是,2003~2004年期间,国内很多银行还对风险成本计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概念不甚了了,但随着改革、重组、开放的深化,今天几乎所有的机构包括一些小型银行也开始熟知这些概念,并运用到银行建设中去。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银行业“咸鱼翻生”的背后,纳税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央政府通过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外汇储备注资等手段,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逾3万亿坏账,使其轻装上阵,为10年来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还应该看到,在我国的特殊体制下,尽管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距真正的现代企业法人尚有距离,并且独立性依然不高,可谓金融危机期间天量信贷狂潮的根源,并且为后来的平台贷危局埋下了伏笔。
不仅如此,诚如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所言,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抢眼,由于在国际化水平、产品和业务结构、收入结构、资本充足水平、金融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体系等领域的不足,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与国际领先商业银行还存在差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刚刚华丽转身的中国银行业,又必须接受更多的蜕变考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难以承受的平台贷款之重,以及经济周期转换之际的不良贷款压力,这一切都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