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一批外资行完成法人银行转型,在中国内地业务扩张提速,但是经过5年多的发展,外资行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依然不到2%。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欧美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诸多外资行的母公司面临裁员、变卖资产、业务条线缩窄等困境,外资行的生存环境可谓“内忧外患”。
不过,在上述背景下,各大外资行纷纷逆市加码中国内地市场,试图抢占中国市场。同时,外资行对内地市场的定位也渐趋清晰,即充分利用母公司多年在海外积累的网络优势,做立足本土、发挥跨境资源优势的外资银行,走专业化、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之路。
逆势加码中国市场
尽管外资银行在本国市场困难重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外资行依然看好中国内地市场。
普华永道今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外资行预计2012年度收入的增长将达到或超过20%,约3/4的受访银行预计这一增长率将持续到2015年。41家受访银行雇佣的员工已超过3.5万名,预计到2015年,员工数将超过5.5万名。
截至2011年底,资产总额上涨24%,达到2.1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83%升至1.93%。税后利润由2010年的77.8亿元跃升至2011年的167.3亿元,涨幅为115%。
2011年至2012年,就有汇丰、渣打、苏格兰皇家银行、星展、澳新、摩根大通和南商(中国)先后增资,按资本金规模看,排名前三的外资法人银行分别是汇丰、渣打和东亚,注册资本分别是108亿元、107.27亿元和80亿元,第二梯队的摩根大通和南商(中国)65亿元,恒生和澳新注册资本45亿元,花旗和法兴40亿元,华侨银行35亿元,大华银行30亿元。
按资产规模看,汇丰、东亚、渣打、花旗等银行资产规模已超千亿元,和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相当。
对于有机构称,随着中国经济减速,中资行高速增长将带来的风险,一位外资行合规部门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外资行比中资行稳健,几乎没有涉及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如果中资行收缩信贷,外资行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目前,南商、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外资行均以每年新开约10家网点的节奏布局,抢占中国内地市场。为突破网点数量瓶颈,外资行近期又加码电子银行平台,渣打(中国)和星展(中国)相继推出了新升级的电子银行平台,实现智能手机全覆盖。
发展路径渐清晰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外资行的发展模式渐趋清晰。汇丰、花旗等外资行都表示,将充分利用其母公司海外多年积累的网点优势,做立足本土、发挥跨境资源优势的外资银行。
“我们不求很宽的产品线,侧重的是贸易金融、离岸金融和跨境金融服务。” 澳新银行中国CEO李权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澳新中国业务90%是中澳之间跨境业务,为两国贸易流、投资提供配套金融服务,目标是做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相关业务的领头羊。
东亚(中国)一位高层对记者表示,专业化、差异化和多元化是外资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货币市场化的趋势下,外资行应该给客户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对客户而言,贷款不是企业唯一的需求,存款也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南商(中国)行政总裁程泽宇表示,南商的母公司中银香港打造的是多元化的金控平台,南商(中国)的发展和中银的其他平台将形成的差异化互补,做细分市场的金融服务专家。
程泽宇进一步指出,外资行受资本金的约束,不能一味地垒大户、傍大款,事实上在和大企业脱媒后,外资行应该致力于和中小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
据了解,2012年前三季度,南商(中国)增产增量的30%都来自中小企业的业务,同期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增长近一倍。据了解,该行目前对300万元以下的小微贷款已纳入个人金融部审批,300万~3000万元的贷款纳入中小企业事业部,由各地支行发起,总行直接审批。
外资行水土不服
一位外资行合规部门的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外资行带来了全新的服务理念,其优势是在海外成熟市场积累了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海外投资、并购、子女海外留学等事务,通过外资行比较方便。
不过他同时指出,在实践中,由于监管环境和市场的差异,外资行也出现很多成熟的经验在内地不适用的尴尬,例如一些和外汇、股市挂钩的产品,国内监管有严格的限制。
另外,由于摩根大通中国的业务涵盖了环球企业银行、投资银行、资金及证券服务、资产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大宗商品、期货合资公司和担保公司等领域。摩根大通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邵子力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摩根大通中国的定位则是“全方位批发性金融服务平台”。
不过,知情人士表示,在分业监管的环境下,上述业务需要注册不同的公司进行运作,增加了沟通和运行的成本,每项业务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也不尽相同,业务受限较大。
对从事零售业务的外资行而言,某股份制银行全国十佳理财师对记者表示,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资行理财产品致客户巨亏的案例频频曝光,令外资行的光鲜形象一落千丈。在公众和监管层的压力下,外资行产品设计力求简单、透明,以保本产品为主,如今的一些创新型的理财产品,外资行不及中资行激进。
上述理财师同时指出,外资行在其母国的特色是零售银行。来到中国内地后,发现虽然市场很大,但个人业务并不好做,转而将重心放在对公业务上。此前,2011年苏格兰皇家银行退出在华零售银行业务,由星展银行零成本接手,把业务重心转到企业银行就是一例。
“网点数量不足也掣肘了外资行的发展,决定了外资行只能专注高端客户的细分市场做大、做强,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一位外资行高层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