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10年,中国央行再贴现利率终于迎来调整。
央行近日发文称,决定于7月1日起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其中,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95%、2.15%和2.25%。再贴现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
此外,央行还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为1.75%,金融稳定再贷款(延期期间)利率为3.77%。
央行上一次调整再贴现利率还是在2010年12月26日,也就是说此次再贴现利率是时隔近10年再次迎来调整。
对此分析师认为,此前央行货币政策例会强调要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此次调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也是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再次发力,力图进一步提升政策传导效果。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是货币政策精准滴灌的体现,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让资金直达实体经济。
中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肖斐斐等在今日报告中指出,2010年12月再贴现利率由1.8%上调至2.25%后10年未调整,而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30个基点、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37个基点,此次再贴现利率调降存在补调的特点。
彭博测算显示,根据普惠性再贷款还剩约1万亿元额度未使用来计算,此次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后,若银行贷款利率同步调降,实体经济将能够减少25亿元左右的利息支出。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要求,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同时继续用好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落实好新创设的直达实体工具。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5月下旬,已经投放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随后央行在6月初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时,又为此提供了4400亿元再贷款资金;这意味着再贷款、再贴现总额度已升至逾2.2万亿元。
以下是业内人士对央行最新举措的解读:
☆华创证券固收团队周冠南、梁伟超:
就政策含义而言,本次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调降验证了货币政策方向并未根本性逆转为收紧,仍在“总量适度”的区间,宽松节奏放缓,后期宽松空间也相对有限,但流动性定调未变,结构性降成本仍在持续推动。
就资金面而言,1万亿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的使用,以及支持“直达工具”4,400亿再贷款的投放,均将显着扩张基础货币存量,其较低成本或使央行下半年投放资金的综合成本在逆回购操作利率下方,也即下半年资金价格或在靠近政策利率的下方维持震荡。
就配置力量而言,再贷款利率对于地方性银行资金来源的替代,将直接降低其负债成本,也有助于稳定银行同业负债成本,促进银行负债成本压降,利于债市配置力量。
☆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
部分投资者认为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下调,将利好利率债,因为这是“变相降息”;另外部分投资者认为,这将利空利率债,因为其实质是用“宽信用”取代“松货币”。
我们认为,本次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调整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是中性的,既不直接利多,也不明显利空。
第一,利率债的估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隔夜回购利率等银行体系资金利率的影响,而本次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下调的本意是推动对实体企业的“降息”,并非引导隔夜回购利率等银行体系资金利率下降,因此未必能对利率债形成直接的利多。
第二,没有哪个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包打天下,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下调,还不足以扭转货币政策总体的取向,因此未必能对利率债形成明显的利空。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
这是金融让利实体的要求。因为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金融要向实体让利1.5万亿,这要求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但今年银行自身面临着存款负债成本刚性、资产端利率下行、不良压力加大、资本金缺乏等多重问题。若单纯依靠银行自己让利,则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的可持续性与意愿会受到影响。”
此次由央行出手,降低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可降低银行支持小微/涉农企业信贷与票据资金的成本,提高银行调降对小微企业与涉农企业贷款利率的意愿,帮助实现让利1.5万亿的目标要求。如果银行现实并未调降利率,则客观上也缓解了银行的息差与资本金压力。
此举还有助稳就业、保小微企业。虽然从6月的高频数据及PMI继续回升来看,经济正在从疫情的深坑中恢复,但6月小型PMI反而下跌降至荣枯线以下表明,当前经济的修复是由大型企业驱动的结构性修复,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生存环境依然不佳。但小微企业又是当前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要稳就业,必先稳小微企业。要稳小微企业,降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是金融可以做的。
☆兴业证券固收研究团队:
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属于结构化宽松举措,体现了央行阶段性工作重心在于提升货币传导效率和“直达实体”。从效果上看,与此前创新的“零息再贷款”的直达工具本质上是一致的;
央行此次操作的信号意义:结合近期“总量政策适度”的基调,结构化宽松政策仍然是中期政策主线,这是政策兼顾结构转型目标使然,与近期防范“大水漫灌”预期和治理“空转”并不冲突;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是货币政策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公约数,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短期虽不急于总量放松,但中期趋势收紧的门槛目前仍然偏高。
债市而言,行情仍可能有反复,但可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债市最大的风险点是地产(销售和投资)和基建的好转,制约了利率下行的幅度,也可能导致市场行情有反复。但站在当下位置可以乐观心态来应对,市场存在修复的可能,对市场应该是越跌越买的态度。
当下环境可能并不支撑流动性继续大幅收紧,对流动性勿过度悲观;在央行不加息的前提下,债市的安全边际在逐渐增厚,交易结构在逐步改善,债券的性价比在上升。
近期“就地过年”对2021年一季度GDP的影响受到市场热烈关注,但迄今的分析依然仅是简单判断了其对“生产”和“消费”的两大作用方向。本篇报告中,我们沿用此前的GDP生产法下行业视角...
1、市场回顾与展望:打压资产泡沫如何影响债券市场 周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表示资产泡沫较大,货币政策要适度收紧去应对,叠加今日央行omo再度大规模回笼流动性,债券利率明显上行。如...
1月26日,港股主要指数全线大跌,恒指低开低走,重挫逾700点,跌幅高达2.55%,报29391.26点;恒生科技指数收跌2.34%报9967.45点。指数经过连番上涨后,市场做多...
我们鼓励您使用评论,与用户沟通,共享您的观点并向作者及互相提问。 但是,为了获得有价值和期待的高水平评论,请注意以下标准:
保持关注及正确方向。 只发布与所讨论话题相关的材料。 保持尊重。 即使是负面的意见,也可以用积极的外交辞令进行组织。 用标准书写风格。 包括标点和大小写。 注: 评论中如有垃圾和/或促销信息和链接都将被删除。 避免亵渎、诽谤或人身攻击,对于作者或其他用户。 仅允许中文评论。垃圾邮件或滥发信息的肇事者都将被从网站删除并禁止以后进行注册,这由Investing.com自由决定。
我已经阅读Investing.com评论指南并同意所述条款。 我同意确定屏蔽%USER_NAME%?
如果屏蔽,您和%USER_NAME%都无法看到相互在Investing.com上发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