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黄金发展期的保险业吸引了各路资本的追逐。新春之后,中国中车入股中华保险获批,银之杰等七家公司申请的互联网险企易安保险也获准开业。另据记者最新统计发现,去年以来就有140余家企业申请设立险企32家,而有近30家上市公司参与其中。
一边是地方财团不断涌入,另一边却是不少企业经历了多年苦苦经营仍未能盈利而无奈离去。“地方财团退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前期对保险业并不了解,没有预料到较长的盈利周期。”一位保险专家指出,险企要发展业务、增设机构都需要不断增资,这也对股东的实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股东有进有出
去年以来,在计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140余家企业中,民营资本占据了绝大优势,占比超过九成。2015年至今,在保监会批复的久隆财险、易安保险、安心保险、珠峰财险和海峡金桥财险5家保险公司中,共有38家民企入围保险股东阵营,其中6家民企来自房地产行业,8家企业来自科技行业,6家来自金融领域。
具体看来,各路资本正在按照自身的战略打着如意算盘,大体分为四类:
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应用等业务的科技类企业共有25家;20家房地产企业更是跃跃欲试;看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健康医疗企业进军保险业也出现井喷,共有12家;更多热衷保险牌照的资本则来自于金融领域。有34家金融机构参与保险牌照的申请,其中不乏赴港上市的瀚华金控,高瓴资本、九鼎投资等明星金融资本赫然在列。除了直接参与发起设立保险公司外,部分资本还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跻身保险业。
一边是地方财团不断涌入,另一边却是不少企业经历了多年苦苦经营仍未能盈利而无奈离去。民安保险原有的6家股东悉数退出,泛海控股(000046,股吧)旗下的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投资公司接手成为控股股东;信泰人寿三家股东同时转让股份离场。
申请牌照目的不同
数据显示,在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银、证、保的市场占比应该趋于均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三分天下。其中保险的占比还要略强于前两者,占35%~40%的比重。
然而,在国内显然还没有实现均衡发展,保险业仍占比较小。华安财险董事长李光荣曾介绍,目前中国保险业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不到5%。正因如此,保险业未来发展给各路资本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尤其2004年“新国十条”出台,鼓励资本参与发起设立各类保险机构,也让实力雄厚的企业从中嗅到了商机,各路资本群起蜂拥,不过在拥有保险牌照方面却“各怀心思”。
如万达、恒大、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都在打造大金融平台,争夺保险牌照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另有一些企业则试图将股东优势与保险业结合,向养老、健康产业挺进,还有一大部分科技企业则试图对积累的大数据资源进行再开发。
更多的资本则将保险视为融资的平台,通过关联交易行为,将收入的保费曲线进入股东关联公司的某些领域。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表示,基于产业链的角度,房地产、健康医疗、互联网与保险业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已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源,便于今后成立保险公司后业务的相互整合。也就是说,大数据科技可以发展互联网保险,健康医疗可以与健康保险业务结合起来。房地产企业可以借收取来的大量保费来稳定现金流,也可以与养老及养老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京商)
解读
经营实力受考验
尽管保险业被视为掘金之地,但在经营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企业黯然离去。“保险业的盈利周期较长,这对股东的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业内人士如是解释。
对此,朱俊生表示,收取保费获得大量现金流对实体经济具有很大的诱惑,但是经营保险公司对股东的要求很多,需要前期有很大的投入,如寿险公司一般要7~8年的盈利周期,需要股东具有持续增资的能力。此外,如果险企只看规模效应,通过理财型保险积聚资金将不可避免会面临现金流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利差损风险等。正因如此,此前曾出现一批公司经营长达十年还没有盈利的窘境。
保监会机构在审批股东资质时,也会考虑其出资能力。去年2月初,保监会便一连否决两家保险公司的筹建,看似实力派的股东恰恰因为出资能力不足被保监会叫停筹建,天伦人寿发起人芜湖运泰汽车运输集团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已经超过净资产;国开财险主要发起人国腾电子和瑞德创业本级报表的净资产均不足2亿元,不符合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的要求。
此外,险企通过关联交易曲线回流股东业务范围,也存在风险传递的可能性。为此,保监会要求险企加强信披,防范险企与股东方等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