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漫长的“春天”仍在持续。统计显示,1月,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6376.73亿元,同比大增59.20%。其中,高现金价值产品无疑是最大的功臣。
另一方面,2月25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责令“偿付能力不足”的中融人寿即日起不得增加股票投资。万能投连业务大扩容增加资本要求,也被认为是导致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的原因之一。面临高现金价值产品这一规模扩张利器,与其带来的资本充足率压力,中小险企如何从中寻求平衡点?也成为业内的重要议题。
寿险1月实现大幅增长
1月,保险公司开门异常“红火”。上市险企公布的1月份保费收入数据,四大险企中,除新华保险因主动调整银保渠道产品结构,压缩趸交,发展期缴业务,导致1月保费同比下降25%外,太保、平安和人寿分别实现保费收入258.64亿元、894亿元和12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96%、增长32.31%、增长44.12%。
值得关注的是,高现金价值产品成为了最大的功臣。1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2157.96亿元,同比增长181.17%。其中,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2041.40亿元(主要为万能险),同比增长182.77%;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116.56亿元,同比增长155.93%。
事实上,在费率市场化之后,分红险定价利率为2.5%-3.5%,年金定价利率为4.025%,在此情况下,险企投资收益率目前仍处于高位且产品收益结算存在滞后,因此保险产品在收益率方面具备着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也受到客户追捧。在此情况下,各家险企纷纷以保障功能和投资理财功能打组合的保险产品作为其新一年业绩的“头一枪”。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2016年初,保险公司准备的主要产品依旧围绕着“理财”,同时“年金+万能”的组合方式也成为了新的主打产品形态,如国寿“鑫福年年组合”、太保“幸福相伴”、平安“尊宏人生”和新华“福享一生”等产品皆在此列。
中小险企充足率或有压力
如果说,对于大型险企而言,都希望降低对银保渠道及高现金价值产品或高预期收益产品的依赖,那么中小保险公司则更加依赖高现价产品,并偏向于提升风险偏好以推动规模扩张。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大型寿险公司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国寿股份、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和泰康人寿等七大寿险公司,2015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383.3亿元,占寿险业的份额为65.5%,比2010年下降18.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小寿险公司迅速成长,如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安邦人寿等,多主打短期理财型产品,近年来规模保费增速数倍于市场平均水平,2015年规模保费收入市场排名已跃升至行业前十位。
但高现价产品带来的后遗症正在凸显,其中之一,正是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压力。事实上,随着万能险保费收入的大幅增加,险资负债端成本大幅上升,这也使得大量的高成本资产投向了高收益的非标产品。
就在2月25日,保监会下发监管函,指出中融人寿2015年3季度末和4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5.95%和74.62%,偿付能力溢额-23.49亿元和-2.82亿元,属于偿付能力不足类公司,责令其即日起不得增加股票投资,并采取有效应对和控制措施,切实防范投资风险。相较于此前禁止开展新业务,此次保监会的措施被认为更加谨慎。
中融人寿2014、2015年保费收入分别为47.6亿元、34.5亿元,同比下滑27.5%;然而投连万能新增保费收入却从55.8亿元增至142.8亿元,同比增长155.7%。“万能投连业务大扩容或增加资本要求,引致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分析师指出。
种种迹象显示,发展迅猛的万能险等高现金价值产品,将面临更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1月20日,保监会召开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定修定座谈会,拟就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则进行修订,或将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开发新的3年以内存续期产品,且自通知下发起不得销售1年以内的产品。新规一旦实施,很多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将面临下架。
不过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在高现价监管未正式落定之前,中小险企销售理财型保险产品依然是主要策略。即使出台后,为了保障规模效应,其更多的仍可能选择从资产和负债端等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