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几个年轻朋友聊天,谈到一个老问题:政府的积极作为是否会危害市场运行。
一部分坚定的自由市场支持者认为,政府应尽可能地小一些,少对市场运行指手画脚,认为这样才有助于市场效率,也更公平。
另一部分人认为政府的积极作为很重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秩序都离不开政府,政府在某些方面的投入,比如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大为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
笔者以为,在自由市场和政府之间进行二选一的选边站队可能意义极为有限。
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离开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维持,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不会有稳定运行的市场,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但同时,全世界政府乱干预致使市场大乱的案例也数不胜数。所以,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且,与大众认知不太一致,却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是:最支持自由市场的企业或者财团们经常主动要求政府干预市场。
一、市场变大往往伴随着政府扩张
自由的前提是大家都守规则。所谓的自由市场不是一个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卖什么就卖什么的市场,而是一个大家遵循共同规则的市场,在规则范围内,你的权利会受到其他人的尊重。
任何市场都离不开政府来制定、执行、修改规则。无论是市场的准入还是退出,税收还是监管,劳工权益还是环境保护,所有这些与市场运行相关的方面都需要政府来制定规则。制定之后,还必须得到有力的执行,否则也是废纸一张。
随着市场交易的多样化、复杂化,政府在规则制定和执行上所花费的精力也趋向于不断增大。例如,在衍生金融工具出现之前,只需要对现货市场交易进行规范,但有了期权、期货、远期这些新的金融产品,并且市场交易主体又在这些衍生品的基础上构造更为复杂的复合型衍生金融工具之后,政府不得不对它们的交易出台新的规则,并且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但即使如此,仍然难以避免2007年次贷危机这种搅动世界的大灾难。
所以,在实践中市场的扩大几乎一定意味着政府的扩大。在这个意义上讲,根本不存在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只要市场大了,政府就不太可能变小。
以美国为例,虽然主流舆论一直将美国看作一个政府对市场影响较小的国家,美国也一直自认为是自由市场的旗手,但美国政府的规模几乎一直在变大。此处笔者就不例举美国政府增加的各类机构和职能了,仅从雇员人数上就能看出这一点。最近30年,美国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增长了大约27%,最近50年美国政府部门就业人数增长了大约85%。每一波经济繁荣期几乎都伴随着政府部门的扩张。
二、自由市场的游戏规则未必公平中立
一个积极作为的政府对于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是必不可少的。但反过来,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规则制定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执行力也必然直接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市场主体感受到的 自由度 。
一提到规则,我们往往本能地就会认为它应该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简称普适性),而且应该是中立的。就像足球游戏中的裁判规则,全世界足球联赛都基本执行的是同一套规则,而且参赛双方是在没有任何异议的情况下接受这一规则的约束。但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游戏规则可没这么简单。
简而言之,市场运行的规则既没有普适性,对交易双方也不是中性的,而且还在不断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规则的制定必然受到所处时代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谁掌握着市场规则的制定权,或是对拥有制定权的人群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谁就有可能使最终被付诸实施的规则更有利于自己。自然而然地,不同市场主体在各种所谓的 自由市场 中感受到的自由度也是大相径庭的。
举例而言,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对金融资产的计量遵循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所谓的公允价值,就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金融资产价格暴跌,特别是很多金融机构持有的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资产暴跌,如MBS、CDO等,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
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要求停止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应用。顺理成章地,2018年,6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参众两院也在危机救援法案中,允许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面对巨大的政治和金融业的压力,SEC在2008年9月30日宣布,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废止了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使用。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认为美国国会和SEC的做法是公正的。不少美国会计界专家就严厉批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资产价值上升时,金融机构乐见按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资产增值收益;在金融资产价值下跌时,就大肆抱怨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批评者当中也包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主席罗伯特 赫兹。
很明显,危机爆发后,对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限制对于经营管理不善的金融机构是有利的,但是这令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更加不透明,对于市场投资者极为不利。
公允价值计量原则被变相废止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那些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小心做生意,没有被危机波及,本想借助出风险的金融机构市值大跌的机会将其收购的投资者,面对SEC的新规则,只能徒唤奈何了。对于这些收购者来说,规则的改变无疑是不公平的。
再往深处想一想,正是金融机构大力推动的信息透明度极差的资产证券化放大了房地产泡沫和金融资产泡沫,并最终导致了祸及全球的次贷危机,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又支持问题金融机构通过进一步地降低市场信息透明度来对其进行保护,这是不是很魔幻。
美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财团,一直是自由市场的 旗手 ,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一直是众多大型金融机构的重要诉求,但上述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其实很多金融机构并不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他们反对的只是不利于自己的政府干预。
三、总结
没有纯粹的自由市场,纯粹的自由要到原始森林里去寻找,那里只有弱肉强食,谈不上交易秩序,自然也就谈不上市场,与自由市场更是不搭界。
没有政府制定规则,就没有市场,市场越大,交易越复杂,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其重要性自然就会上升,所以我们很难只要一个不断扩大的自由大市场而排斥一个不断变大的政府。
自由市场 所遵循的市场规则并不具有普适性,也不具有必然的中立性。 自由市场 中的市场主体不是被动接受政府摆布的小绵羊,而是具有强烈的参与市场规则制定的主观动机。市场主体的实力越强,对市场规则制定的影响力越大,政府制定规则时有效平衡强势利益集团和中小市场主体的难度越大,市场规则的公正性也就越值得怀疑,即使号称最自由的市场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纠结于政府的 大 或者 小 意义有限,更有意义的是如何界定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政府规模。双手赞成 自由市场 也是盲目的,明智的是尽力避免强势市场主体借 自由 之名损人利己。
近期“就地过年”对2021年一季度GDP的影响受到市场热烈关注,但迄今的分析依然仅是简单判断了其对“生产”和“消费”的两大作用方向。本篇报告中,我们沿用此前的GDP生产法下行业视角...
1、市场回顾与展望:打压资产泡沫如何影响债券市场 周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表示资产泡沫较大,货币政策要适度收紧去应对,叠加今日央行omo再度大规模回笼流动性,债券利率明显上行。如...
1月26日,港股主要指数全线大跌,恒指低开低走,重挫逾700点,跌幅高达2.55%,报29391.26点;恒生科技指数收跌2.34%报9967.45点。指数经过连番上涨后,市场做多...
我们鼓励您使用评论,与用户沟通,共享您的观点并向作者及互相提问。 但是,为了获得有价值和期待的高水平评论,请注意以下标准:
保持关注及正确方向。 只发布与所讨论话题相关的材料。 保持尊重。 即使是负面的意见,也可以用积极的外交辞令进行组织。 用标准书写风格。 包括标点和大小写。 注: 评论中如有垃圾和/或促销信息和链接都将被删除。 避免亵渎、诽谤或人身攻击,对于作者或其他用户。 仅允许中文评论。垃圾邮件或滥发信息的肇事者都将被从网站删除并禁止以后进行注册,这由Investing.com自由决定。
我已经阅读Investing.com评论指南并同意所述条款。 我同意确定屏蔽%USER_NAME%?
如果屏蔽,您和%USER_NAME%都无法看到相互在Investing.com上发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