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保险为“一带一路”护航-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1:45:16]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日前,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E-MERALD出版社旗下《灾害预防与管理》国际期刊承办,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一带一路中的灾害防御与救灾合作”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与会人
日前,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E-MERALD出版社旗下《灾害预防与管理》国际期刊承办,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一带一路中的灾害防御与救灾合作”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在“一带一路”的机遇窗口,应加强国际合作,围绕《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下称“仙台框架”)的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研究机构、保险机构、民间组织和媒体的作用,降低灾害风险,实现“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和全球化的共赢。

1

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亟待提升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我国政府正式制定和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启动了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工作和合作规划纲要的制定、研究工作。“一带一路”的构想覆盖了亚、非、欧三大洲65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广泛的关注。

然而,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却是灾害频发的区域,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引起“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之间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的连锁反应,因此,关注灾害防御与救灾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次论坛上,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许闲表示,2015年3月28日正式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包含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个重要层次,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GDP总量和家庭消费总量上都相当庞大,因此,“一带一路”的推广和成功经验对全球而言有重大意义。

但在“一带一路”的推广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沿线国家的灾害风险。许闲运用来自欧、亚、非三大洲65个国家1900年至2015年的5354个自然灾害数据,指出尽管近30年因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有一定的减少,但自然灾害数量的急剧增长,生活在灾难易发地区人口总量的上升,导致了经济损失逐年大幅递增。这一情况又以中国、南亚和东南亚最为严重,中东欧尽管自然灾害总体数量不多,但仍然有一些重大的灾害。

综合以上分析,许闲总结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受灾状况和经验教训,“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相当高,以中国汶川地震为例,其损失约占当年中国GDP的2.5%,如果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就能更好地进行经济社会的发展。”许闲强调,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保险密度不足100美元、保险深度不足1%,处于保险业的起步发展阶段,而实际上,保险对个人保障和政府的财务平滑都有重要意义,运用保险这一工具,可以帮助社会主体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

许闲也指出,政府间的合作是未来“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的趋势,中国应该继续和这些国家深化合作,并加强和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建立基金,化解灾害风险。许闲还呼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该提供更多的灾害数据,帮助研究的进行,为制定更实用的防灾减灾机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多为灾害频发、易发、多发的区域,同时也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灾害风险高、救灾压力大。对此,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杨思全在论坛上表示,目前,防灾减灾管理体制主要分为统一集中模式、区域合作模式、内外结合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还突出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中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缺乏有效的技术和平台支撑,人才队伍结构不优、数量不足,全社会灾害风险认知水平不高,社会力量发挥作用不足等问题。

“要加强科技对防灾减灾的支撑能力、推动区域合作的协同联动机制、履行国际上关于防灾减灾的义务、充分发挥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开展经验和实践的共享,以提升"一带一路"区域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杨思全认为。

2

富裕国家或面临严重经济损失

除了沿线国家灾害可能对“一带一路”项目带来变数,此类灾害也可能会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申宇博士表示,在进口国发生自然灾害后,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向其出口的产品的质量会提高,自然灾害对数量的影响并不明显。死亡人数越多、受灾人数越多、损失越大,贸易总金额就越大,这可能是因为灾后重建导致了总需求的扩大。同时,以上三因素和产品质量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灾后援助带来了技术的提高,使得当地对进口商品的整体要求也提高了。但三因素和产品数量呈现了负相关关系。

对此,联合国减灾署对外联络部主任Jerry Velasquez指出,近年来灾害频发,越来越多人生活在灾害易发地,但得益于预警机制和撤离演练,得益于医疗的长足发展,因此在灾害类型多变、数量增多的情况下,死亡人数却在下降,但也不能忽略了经济损失不断上升的现实。

在Jerry Velasquez看来,对于富裕国家,由于城市建筑物等价值更高,可能面临着更重的损失。而贫穷国家一旦遭受大型灾害,很容易产生经济上的倒退,因此对于灾害损失的预防对任何国家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仙台框架”以人为本,强调不仅要关注灾害损失,更要关注灾害风险,减小灾害规模,希望能在15年内达成减少人员死亡、减少受灾人口、减少经济损失、减少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四大目标。因此,“仙台框架”也面临着防止经济损失、防止创造风险、化解风险而非仅转移风险三大挑战。

3

保险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冯天佑在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存在着许多风险,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运输风险、信用风险、恐怖主义风险。在为客户分析风险时,主要从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来衡量,通过保险公司找出风险、评估风险并告知客户可能性与严重性,帮助客户采取减少、转移、分散风险等不同的策略。

5月16日,中国保监会联合财政部印发《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我国酝酿10年之久的巨灾保险制度将以地震保险为突破口落地。

在此次论坛上,也有专家指出,不久前两部委发布的巨灾险实施方案,结束了各地的试点探索,以顶层设计为依托,在全国层面系统性地推动制度实施,同时,明确以“地震”和“住宅”为突破口,以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为平台,启动并推进相关工作。这种“实施方案”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在灾害管理、损失救助和重建资金筹集中,采用“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为支撑”的“举国体制”,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举市场之力,举全民之力,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分散的巨灾风险管理“新举国体制”,同时也将为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保驾护航。

除了地震巨灾保险,在防范、保障灾害风险上,巨灾债券也成为业界关注的另一个着力点。5月30日,在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复旦大学灾害经济学研究生论坛上,与会嘉宾着重就巨灾债券和地震灾害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在中国推动巨灾债券的发行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推动巨灾债券的发行上还存在政策的空白和监管的不明确。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