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市场都猜测美联储今年还会不会降息,以及降多少的时候,美联储已经开始连续两周购买国债140亿美元,这是自2014年10月以来第一次重启资产购买。
2014年开始,美国经济从08年衰退中缓冲过来,美联储逐步退出刺激政策,开启QT。从下图可以看到,从2014年初开始,美联储资产购买规模逐步缩减,到2014年10月全面停止,资产负债表规模维持在2.47万亿美元附近,到2017年底,为了配合加息,缩表也大踏步开启,美联储不断卖出资产,到2019年中,资产负债表规模收缩至2.09万亿美元。
最近两周,美联储再次购买国债,两周购买规模140亿美元,市场猜测新一轮QE再次回归,至于持续多久,什么目的,可能只有鲍威尔自己才知道。
QE是指在名义利率逼近0下限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基本失效,中央银行可以考虑采取负利率,但力度也仍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选择购入大量金融资产,让风险资产的流动性上升,并达到压低长期利率的目标。
美联储在2007年起开始下调政策利率,经历了连续10次降息后,2008年12月起,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一直维持在0%附近。美联储也因此,失去了通过降息提供更多刺激的能力。于是推出了三轮大型资产购买,亦即通常所指的三次QE:
图片来源: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2008年11月25日,QE1横空出世。美联储决定购买由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发行的价值1000亿美元的债券及其担保的5000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MBS)。到2010年3月QE1结束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已经躺着1.25万亿美元的MBS资产,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和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2010年11月,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背景下,美联储推出了QE2。该轮量化宽松包括6000亿美元的证券购买,一直持续到2011年6月。
2012年9月,美联储推出第三轮QE,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MBS资产;2013年1月起,在每月购买400亿美元MBS资产的基础上,增加购买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2014年1月起,购债规模开始逐渐缩减,QE3在2014年10月正式结束。
QE是好是坏?
十年过去,经济学家对QE带来的复杂影响仍然各执一词。但广泛的共识是,尽管可能有种种的副作用,但如果没有十年前中央银行果断的行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原本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硬币总有两面。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QE1,的确实现了力挽狂澜,但其后的QE2和QE3,却没有再现类似于QE1在危机时期的重要作用。QE开启后的9年间,美国回到了经济扩张的轨道上,但相比以往危机后4%的年均增速,这9年里的年均增长只有2%。QE3的争议最多,因为这一轮量化宽松未能实现通胀预期的提高。
美联储从QE1开始购买MBS资产,QE3初始更是直指按揭市场,购债对象集中在MBS。研究显示,QE1阶段,美联储购买MBS资产,银行的借贷渠道被拓宽,借贷变得更加容易,个人及家庭拥有了流动性,支撑了失业期间的消费开支,实体经济的信心和活力得到了有效的复苏,带来了后来的经济繁荣。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负面作用:实体经济变得过分依赖QE的支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了美国股债市场的走势,而市场力量的倒逼,也是2019年7月,在失业率低企、经济仍在温和扩张的背景下,美联储仍然要降息的重要原因。
另外,尽管量化宽松提振了信心,降低了失业率,带领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出了衰退,它对不平等的加重程度,却远远超过了经济复苏对缩小不平等的贡献。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也是美联储量化宽松后十年间最大的结构性变化之一。
通过资产购买计划提供的大量资金,直接流向了金融业,推高了风险资产的价格。量化宽松开展以来,长时间的低利率环境,使得依赖固定收益产品的人群个人资产增长有限,而原本就持有更多风险资产的富裕阶层,通过这种财富的再分配,进一步拉开了净值的差距。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多个地区的中央银行都采纳了非常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对走出危机、恢复增长也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IMF货币和资本市场主管Tobias Adrian在2019年4月提到的,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已经变得越来越 常态化 ,甚至越来越像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美欧日央行中,只有美联储完全退出了量化宽松。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直到今天还背负着沉重的资产购买计划。
2015年以来,加息9次后,美联储迎来了十年来的第一次降息。虽然这只是一次 保险 的降息,在 不确定性上升 下提前做出的缓冲准备。
但是,在经济仍然扩张的时候,降息已经提前开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坦言有必要呈现 更宽松的政策姿态 。加上QE本来就在日益常态化,经济还未下滑时QE4出世,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近期“就地过年”对2021年一季度GDP的影响受到市场热烈关注,但迄今的分析依然仅是简单判断了其对“生产”和“消费”的两大作用方向。本篇报告中,我们沿用此前的GDP生产法下行业视角...
1、市场回顾与展望:打压资产泡沫如何影响债券市场 周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表示资产泡沫较大,货币政策要适度收紧去应对,叠加今日央行omo再度大规模回笼流动性,债券利率明显上行。如...
1月26日,港股主要指数全线大跌,恒指低开低走,重挫逾700点,跌幅高达2.55%,报29391.26点;恒生科技指数收跌2.34%报9967.45点。指数经过连番上涨后,市场做多...
我们鼓励您使用评论,与用户沟通,共享您的观点并向作者及互相提问。 但是,为了获得有价值和期待的高水平评论,请注意以下标准:
保持关注及正确方向。 只发布与所讨论话题相关的材料。 保持尊重。 即使是负面的意见,也可以用积极的外交辞令进行组织。 用标准书写风格。 包括标点和大小写。 注: 评论中如有垃圾和/或促销信息和链接都将被删除。 避免亵渎、诽谤或人身攻击,对于作者或其他用户。 仅允许中文评论。垃圾邮件或滥发信息的肇事者都将被从网站删除并禁止以后进行注册,这由Investing.com自由决定。
我已经阅读Investing.com评论指南并同意所述条款。 我同意确定屏蔽%USER_NAME%?
如果屏蔽,您和%USER_NAME%都无法看到相互在Investing.com上发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