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健 ■王文萍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下简称为紫云县)板当镇洞口村蓝莓基地采访时,基地负责人陈鹏告诉记者,该基地规划5000亩,实际种植了4000亩。陈鹏说,蓝莓种植后一般要3年才挂果,2012年他种植了300亩蓝莓,去年全部挂果净赚400多万元,如今这5000亩蓝莓基地是他和百灵集团合资而建。谈及种植蓝莓遇到的困难,陈鹏说,农业产业主要靠天吃饭,最怕遇上自然灾害,紫云气候多变,夏有冰雹、干旱、洪涝,冬有冰雪、冻雨等灾害。这些年他运气好,没遇上致命的自然灾害,前些日子紫云下了两场冰雹,幸运的是,他的蓝莓基地没遭遇此劫。
然而,在紫云县坝羊乡新山村的刘昌龙却没有陈鹏那样幸运。他告诉记者,2014年他和村里350名村民投资120万元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共种植了300亩茶叶,茶树种下至今还没产出茶叶,今年紫云下了两场冰雹,将他的茶树拦腰打断,损失惨重。刘昌龙告诉记者,两次灾害损失估计达到600万元以上,他是首次创业,种植茶叶还在紫云县农村商业银行(下简称紫云农商行)贷款了12万元,如今遭遇重创不知如何是好。陪同记者采访的紫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进泉和紫云农商行董事长田锦明告诉记者,像刘昌龙这样的情况在紫云并不鲜见,紫云是农业县,主要靠种植茶叶、烤烟、经果林等,遇上自然灾害,农民一夜返贫。
2014年,贵州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但贵州属喀斯特地貌,生态十分脆弱,在全球极端天气背景下,自然灾害频发、多发,从而成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紫云县地处贵州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山区小气候突出,干旱、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全县30多万人,贫困人口达9.08万,为脱贫致富,紫云县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种植经果林。因此,农业产业化亟待保险来做“稳定器”。
农业保险为何叫好不叫座
像上述情况为何不买农业保险?谈及这样的问题,王进泉告诉记者,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农民保险意识不强,即便买了保险,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理赔难,因而农民干脆不买。王进泉以紫云一烟农为例,他说烟农买了保险,正好遇上自然灾害,到保险公司理赔要等很久,最终理赔下来难以达到预期金额。针对王进泉的说法,刘昌龙也予以证实。其次是很多农民买保险没看清条款,今年可能买了旱灾保险,可遇上的是冰雹就难以理赔,久而久之,农民怕麻烦,也不愿和保险公司打交道。据中国保险学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调查报告》中称,能完全看懂保险条款的农户仅占14.61%,大多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缺乏清晰的理解。其中固然有农业生产成本与支出的考虑,比如部分农民认为,通过保险赔付获得的资金还不能完全覆盖农业生产的成本,更不用说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方面的投入。
而田锦明则认为,最大因素是保险公司不愿参与农业保险,像紫云年年都会遇上自然灾害,保险公司明知亏本还去做吗?还有就是农户分散,保险公司也没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覆盖。田锦明认为,国内市场依然是“小农户”对大市场的格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只有四五亩地,土地不成片,无法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生产成本较高。农业经营方式分散的同时,我国农业保险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存在保障水平低、保险产品层次单一,保险补贴覆盖面不够等诸多问题。
贵阳一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透露,为何农业保险叫好不叫座,他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农业风险集中。农业风险一旦发生都是大面积的,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保险公司明显亏本;其次是单个保费少且分布散乱。农民没有投保意识,直接向农户收取保费的话,保费较少不说,许多农户还不愿意买,造成工作量巨大;再次是政府因素。农业保险在许多地方都是政府出钱直接为农户购买。但很多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预算安排,致使农业保险不能全范围大面积地覆盖,仅为风险发生高的区域购买,无疑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赔付;最后是定损复杂。一旦出险,需要对每个农户定损,工作量巨大,经营成本高。这是眼下农业保险为何“叫好不叫座”的因素。
农业不保险必将留后患
“农业不保险必将留后患。”田锦明说,当前贵州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紫云还提出“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的发展目标,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尽管眼下有些地方成立了合作社,但抗灾能力都有限。灾后政府只对部分生产、生活困难的农户进行救助,因没有保险来“转嫁”风险,几乎所有损失都压在农民肩上。大公司和少数资金雄厚的个体农户承受灾害能力还比较强,而那些资金薄弱的个体小农户,往往因灾致贫甚至破产。
“农业不保险,不仅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会引起地方金融风险”。田锦明说,眼下贵州对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基本上是以农商行(以前的农村信用社,改制后更名为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以紫云为例,截至2016年4月末,全行存款余额33384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22674万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14166万元。截至4月底,累计使用杠杆化支农再贷款发放贷款金额30604万元,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上投入的信贷资金为24667万元,退耕还林信贷资金投入为3850万元,“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信贷资金投入为4255万元。因灾返贫农户数为564户,造成不良贷款1025万元。
据悉,紫云县自去年12月以来,打造了万亩石榴园、茶园、蓝莓园、枇杷园、果蔬园、葡萄园、脐橙园、杨梅园、桂花园等农旅结合的示范园区。这些园区打造,在紫云农商行都有贷款,眼下初步实现了“坡坡花果山”的目标,但没农业保险,不仅农民有后顾之忧,更让人担心的是引起地方金融风险。
业内人士对农保的三方面建议
如何解决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田锦明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把农业保险建设成为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保险赔付比例达40%,我国不足1%。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可减轻政府的压力。为此,可考虑把国家在自然灾害救助方面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同时,国家对农业项目的一些补助,也可考虑用于农业保险。
其次,农业保险应选择财政补贴下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而言,政府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表明,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可能会造成低效和浪费。因此,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充分发挥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作用,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率。
最后,适当推行强制投保。好比交通强制险一样,一方面只有通过强制投保,才能在足够大的领域内分摊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强制投保,可减少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经营性支出,这两方面都有利于减少财政补贴的成本。世界上农业保险运行比较成功的国家,农业保险品种的投保都存在一定强制性,但在强制投保的制度设计上,应避免强制投保演变成乱摊派。
“总之,在国家补贴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情况下,采取适当措施,农业保险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田锦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