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性时期。总的看,上海有优势、有条件加快形成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多元化保险机构体系和高度融合现代科技的保险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综合性的国际保险中心。但是,在保险要素市场建设、国际定价权、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上海距离国际保险中心还有较大距离。
中国的传统节气“芒种”,一场关于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暨风险管理的论坛在金茂大厦举行。这场由中国保险学会、上海市保险学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和大西洋(600558,股吧)再保险公司联合主办的论坛,吸引了来自保险监管部门、国内外保险机构、国际知名投资集团及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
与会嘉宾都带着同一个问题而来:上海距离成立国际保险中心究竟有多远?
“芒种”是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气,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是谷黍粮食种植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农民最忙碌的时期。当前,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也正步入最繁忙、最艰巨、最关键的“芒种”时期。一方面,“十二五”创新成果已收入囊中;另一方面,“十三五”创新工作已在孕育之中。
其中,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创举,从目标提出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构建国际领先、辐射全国、繁荣高效、功能齐全的保险市场,提升再保险、航运保险、保险资金运用等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既需要系统梳理以往成功的经验,又需要拓宽国际视野,博取众长,更需要改革突破创新,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拓宽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格局和视野,提高质量和内涵,在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进程中尽快建成上海国际保险中心。”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毫不掩饰上海保险业的雄心壮志。
决胜阶段6项任务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成为上海保险业发展史上“最好五年”。这为上海建成国际保险中心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基本建成业态最全,功能最齐备,产业链最完善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除传统的原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和保险中介业态外,上海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功能性保险机构,涵盖航运保险、资金运用、数据后援、电销运营和审计研发等诸多领域。
此外,全国首家专业性航运保险协会——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成立,全国第一个创新型保险要素市场——上海保险交易所获批筹建,预计规模3000亿元的中国保险投资基金落户上海,有效提升了上海保险市场的层次和能级。
在为上海保监局发布的《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序时,上海市市长杨雄指出:“总的看,上海有优势、有条件加快形成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多元化保险机构体系和高度融合现代科技的保险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综合性的国际保险中心。”
而在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看来: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尤其是这几年,上海保险业围绕国际保险中心建设这一核心目标,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在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开辟新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随着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上海保险交易所等一批重量级机构和组织先后落户上海,上海在全球保险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不断得到提升。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保险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700余万亿元,保险业赔款与给付共计1670.7亿元。2015年,保险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52.59亿元增长至272.29亿元,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达4.5%和4658.55元/人,位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是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决胜阶段。那么,在裴光眼中,上海保险业在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决胜阶段,该做些什么?他进一步强调,“上海将加速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发展和现代保险市场的构建,推动全国保险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险强国"战略实施,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社会民生改善增加新动能。”
具体而言,裴光概括为“123456”发展体系:
一是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建成上海国际保险中心。
二是两轮驱动。一手抓改革创新,一手抓风险防范。加强风险防范增加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科学性,加大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的动力、结构和质量。
三是三极联动。始终将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与国家战略安排、上海大局发展和保险强国战略实施联动发展。
四是四大新突破。具体包括: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国十条”,拓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二是引领改革开放潮流方向,开创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新境界。三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四是契合市场深刻变革态势,探索保险监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新路径。
五是五大理念。坚持不懈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瞄准伦敦、新加坡等国际著名金融城市,加快提升上海保险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六是六大体系。就是要基本形成多元化的保险机构体系、多层次的保险市场体系、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保险创新体系、纳入上海经济社会整体工作布局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制度环境体系和科学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
“历史与现实决定上海成为我国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首选之地。”裴光告诉记者,“历史条件看,上海曾经是远东国际保险中心,又是民族保险业的发祥地。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上海不仅肩负着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而且上海保险法人机构聚集,尤其是随着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上海保险交易所等一批重量级机构和组织先后落户上海,上海在全球保险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得到提升。”
风险管理破解配置难题
在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过程中,风险管理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尤其是,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逾4万亿元需要配置的保险资金面临“项目荒”、“资产荒”的尴尬。与会的保险业内人士认为,破解保险资金配置难题的关键在于投资模式、产品和募集形式的创新。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2.4万亿元,按照10%至20%的年增速估算,2016年保费收入接近3万亿元。加上今年预计还有10%至15%资产到期,合计全年将有逾4万亿元保险资金需要配置。在6月6日举行的“2016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暨风险管理论坛”上,巨额保险资金的合理配置成为焦点话题。
“在GDP增速下降、无风险利率下行、传统息差业务空间进一步缩小的环境中,保险资产新增投资和再投资配置承压严重的难题亟待破解。”大西洋再保险公司首席风险官Gregory Richardson强调说。
对此,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孟龙在论坛上表示,合理配置保险资金首先应探索投资模式的创新,不再是被动地为资金寻找项目,而是充分发挥资金的有效引导作用。借助自身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渠道优势,通过共建引导基金、共建融资模式、共建融资渠道等方式,带动供给结构改善与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
在孟龙看来,当前保险市场资产频谱较为离散,高风险高收益股票和低收益率债券两大类资产之间存在巨大空缺,希望获得折中风险和收益率的投资者缺乏直接对应的产品。与此同时,业内近百家开展保险投资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公司规模不等、投资偏好不同,对资产配置要求差异明显。这对投资产品和募集形式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要解决保险资金放到哪、怎么放的关键,在于强化创新,突出重点。”孟龙认为,其中,强化创新主要是指投资模式、产品以及资金募集形式的创新;突出重点则是指保险资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据了解,目前由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设立、募集和管理的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正在全力推进几个“供给侧改革”投资计划。如刚刚募集成功的上海自贸区项目,就有40家保险机构参与认购,是保险业开展另类项目投资以来单个产品受益人最多的金融产品。而中国保险投资基金首期产品即募集保险资金400亿元,直接投资招商局轮船股份公司境外项目,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此外,孟龙进一步向记者透露:“中国保险投资基金落户上海后,已经签约的300亿元项目与即将签约的300亿元项目都将直接投向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