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金融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上海保险交易所的筹备情况一直为外界所关注。在6月12日举行的“2016陆家嘴(600663,股吧)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保交所”)正式揭牌成立、开始运营。
目前,上海已建成国内最全、国际领先的要素市场体系,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这些国家级、国际性的要素市场,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石与核心。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建立,将填补市场空白,进一步完善上海要素市场体系,成为自贸区金融创新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揭幕致辞中指出,上海保交所的设立填补了保险要素市场的空白,未来将坚持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努力建成“创新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借鉴的平台、示范的平台”。
上海保交所计划到2020年建设成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机制透明、运行稳健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保险交易市场组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风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中心、保险产品交易中心、保险再保险定价中心、保险服务创新中心。
第一步:
先把上海的事办好
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于瑾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上海保交所的核心是提供交易。“我们希望通过保交所的建设,让保险市场更有效率,让保险保障能够惠及千家万户,就像美国的健康保险交易所,能让普通的老百姓(603883,股吧)买得起健康保险产品。”
曾于瑾向记者强调称,保险业务加交易所的模式,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新生事物,是一个正在创新的过程。而且这个创新伴随着风险,因此业界更加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乐观,“保交所要穿钉鞋、拄拐杖,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不要一口吃个胖子”。
曾于瑾同时透露,对于上海保交所的发展规划目前仍以立足上海为主要目标。“立足上海,先把上海的事办好。”曾于瑾表示,最初设计保交所“3+1”模式,是由上海方面提出来,立足上海,先立足于把这里的事情办好,“我们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国内保险事情办好,才好谈到辐射的作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海保交所成立后,将发挥上海保险市场辐射全国、衔接国际的中枢作用。因为设立保交所能够吸引国内外保险资本和技术,产生集聚作用,无疑将增强上海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下一步:
打造“中国版”劳合社
上海保交所的设立,无疑参考了劳合社的场内交易模式。长期以来,国内保险市场处于“保险公司独大,中介机构不发达”的状态,各大险企“重业务,轻服务”的发展模式也普遍受到保险市场其他参与者的诟病,而上海保交所的成立,有望改变这一局面。而上海保交所正是借鉴了劳合社的平台模式,搭建包括国际再保险、特种风险分散在内的“3+1”平台。
跟上海保交所提供交易场所等角色类似,拥有超过300年历史的劳合社也并非是一家保险公司,而是一个保险交易市场。每天超过50家顶级保险公司、200多家劳合社的注册经纪人及4000多名本地的承保代理人在这个市场中开展业务。
劳合社首席执行官Inga Beale在陆家嘴论坛期间表示,将众多保险公司集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有助于形成一种“集群效应”,吸引专业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在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下,更多高层次的创新理念和产品将会不断涌现。这也正是劳合社这种市场模式的特殊价值所在。
对于上海保交所,劳合社也率先表达了希望进一步了解,期待双方未来开展更多合作的愿望。
从各大保险公司积极入股可以看出,其对利用平台促进交易这一点颇有信心。上海保交所开展场内交易,有助于促进新型险种开发、交易信息公开、推动险企公平竞争,在取得相关交易数据基础上,还有利于科学厘定保险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