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正在经历着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日前,君康人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何旭做客京华时报金融周刊联手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共同推出的《北京保险人高端对话》,他认为,在政府报告以及“京版国十条”的政策背景下,随着市场细分,保险行业未来将会从细分领域、专属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市场细分将为保险行业转型提供原动力。
记者:政府报告以及“京版国十条”的发布,为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310328,基金吧)。这对保险公司意味着什么?对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旭:中国从保险大国转向保险强国,首先是模式创新。我认为北京地区保险业未来的机会是与监管环境紧密相关的,尤其是北京地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定位,一定需要凝聚更多的高端项目和人才,这些高精尖技术离不开保障体系的保驾护航,在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战略定位下,将会在产品细分、模式创新等方面带来一种新业态的出现。
例如,以前北京几十家保险公司竞争都是集中在资源竞争上,现在则逐渐转变到产品、模式的竞争上来,随着市场细分,未来会出现专业化领域、专业化产品。
记者:我国保险业已经进入转型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保险,但是仍有很多人觉得保险公司都是骗人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行业想要扭转这一形象还需要哪些努力?
何旭:保险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算长,过去代理人机制的问题,给保险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原来的营销体系中,中间成本太高,一款保险产品既有保障,又有理财,结果就是保障和投资功能都不足。由于产品定位的不清晰,所以造成了对老百姓(603883,股吧)误导的因素。
保险误导的根源是产品和营销体系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解决误导问题。现在与以往不同的是,代理人制度发生变化,门槛提高,对专业的保险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原有产品体系经过改变,切分、细化、变得更有针对性。
比如我们看到现在不少互联网保险产品不仅销量高,投诉率还很低,其实就是产品和营销体系的改变。减少了中间成本,让保险产品更具有针对性,老百姓对于自身需求一目了然。
比如重疾险产品,其实并不是只有生病之后才能体现保险公司的作用,投保后应该通过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改变客户行为来降低发病率。再比如,在京十条和北京政府报告中多次提到健康管理,这方面将在未来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北京部分寿险公司现在就与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凡是购买了重疾险的客户,必须按照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的要求去做,不然第二年的保费会有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发病率。
记者:中国经济呈现“L”型趋势,这对于保险投资有怎样的影响?如何调整理财型保险产品和保障型产品在家庭生活中的配置?
何旭:现在经济学家都说中国经济呈现“L”型趋势,其实对于保险资金投资来说更愿意看到“L”型的局面,因为只有平稳的投资环境才适合于保险产品这种长期投资配置。
对于家庭保险配置上,理财型产品就是分享社会投资收益,在享受收益的时候投保保障型的产品作为生活的必须托底。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完善,因此可以适度控制理财型产品的占比,增加各种保障型产品的投入才是御风而行的明智选择。
记者:保险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但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您觉得哪些改变或者创新可以增加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黏性?
何旭:现在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要是保险行业仍旧处于粗放经营的环境之下,跟随同行业竞争的脚步是短期成功的办法,跟随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但随着专业化保险公司越来越多,未来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将会被打破。比如,现在出来了很多新的模式,什么相互保险、互助公社等,其实就是在同质化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通过产品、模式改变,把一部分客户不断的区分与细化。
未来寿险公司主要从三个方面有大的突破:第一,通过联盟营销,寻找不同行业的公司产品组成一个新的联盟,借助各自的资源多维度上推广保险;第二,通过O2O的模式,把网络客户以及其他不同渠道来的客户凝聚在一起,通过与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的合作提高客户黏性;第三,在服务上下功夫,增加体验式的服务,尤其是针对90后、00后群体的培养来抓住未来客户。我们注意到,在北京的郊区,银行网点买产品,去网点的都是年龄大的,50岁、60岁的人居多,20岁、30岁的人去银行网点特别少,这个就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必须改变固有销售模式,用新的方式提高客户黏性,在保险价值链上提高自己的服务。
记者:您从事保险多少年了?能否概括一下这些年来保险带给您最大的感受?
何旭:我在这一行干了17年,从一线到总部、从总部到一线经历了好几轮的岗位,干过人事行政、业务管理、战略企划、业务渠道等多个部门。
我觉得这十几年以来,前面是懵懵懂懂,接着是轰轰烈烈,现在是砥砺前行。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这个行业是一个特别需要激情的行业,这个行业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和行为。
京华时报记者牛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