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明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当前我国企业职工五项社保总费率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9.25%,在列入统计的173个国家地区中列第13位。报告认为,“五险一金”费率长期居高不下使得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巨大挑战。企业为员工的支出增长迅猛,而员工到手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企业觉得不堪重负,员工还是觉得“不解渴”。不得不说,现行的社保以及个税征收政策着实需要多下功夫调整了。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一头连着员工,关乎他们的收入及家庭福祉,一头连着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企业的成长空间决定了国家经济和百姓生活水平的走向。政策法规在要求企业承担社会义务的同时,必须要划定企业负担的合理区间,避免“经济细胞”因负荷过大而萎缩,甚至造成国家经济发展与个人生活两个层面的伤害。
目前,我国企业用于员工的社保费、个税占比等居高不下,这既是社会保障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法规执行到位的表现,也是我国企业运营进一步规范化的体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保等费用占比过大存在的隐患,即制约企业的生存空间。
企业承担着向国家缴纳税费的义务,同时也承担着向员工支付合理薪酬的义务。然而,要求企业承担这些经济义务的时候,不能忽视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根本使命,那就是自身盈利并能持续经营下去。只有确保企业获得适当的经济效益,才能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生存和发展活力。
我国现行社保制度中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国家财政投入以补贴的形式体现,但整个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存在不足的情况。同时,现行个税征收起征点较低、征收面较广,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负担较重。企业税费缴纳比例偏高,而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的支持还偏低,“一头沉”的社会保障负担,很大程度上抬高了企业经营成本,同时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么,为确保足够的盈利空间而压缩员工工资;要么,为确保员工工资等运营成本不变,而压缩盈利空间,而在没有足够盈利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活力必然严重受挫。不改变企业社保及职工个税负担过重的现状,无论企业作出何种抉择,都会伤及企业、员工并最终影响到宏观经济的长期发展。
当前,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增速放缓的趋势,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普遍面临市场压缩、盈利缩减的问题。旧的发展模式渐行渐远,新的发展模式尚在摸索中,这个时候企业更需要呵护和扶持。
如何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窘境?政府部门和相关立法需要及时跟进,既要以法律形式确保合理的社保财政支出比例,也要对现行个税征收制度进行及时调整,为企业适当地减轻负担。当国家的社会义务执行得更到位,企业义务才能履行得更理想,才能保证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也才能保证千千万万的企业能够精神抖擞地跨越转型升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