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汪泓剖析养老三支柱 呼吁推进企业年金强制与半强制缴纳-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2:34:3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和讯保险消息 2016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发布式在京召开。本届会议以“年金制度深化改革与道路抉择”为主题,邀请部委领导、金融机构、学术单位多位专

和讯保险消息 2016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发布式在京召开。本届会议以“年金制度深化改革与道路抉择”为主题,邀请部委领导、金融机构、学术单位多位专家发言,同时发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出席并讲话。


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演讲实录:

尊敬的郑教授,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今天我不是用官员的身份发言,因为我是我们学科研究团队的一员,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我们郑教授、董教授、左学金教授都是我们的指导教授,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上海理工大学的吴忠副校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史健勇校长,和研究中心三位主任,我们今天专程给大家谈一下。因为我在高校工作30年,五年前到地方担任行政官员,三年前转为书记,原来我是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的,98年开始当时我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市总工会担任副主席,就是研究职工权益的维护,特别是研究最低工资、最低保障线的问题。

我们看到这几年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特别我们热烈祝贺中国社科院今天的社保论坛,以及热烈祝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6》的发布,这对我们的研究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我们这个专题是三支柱模式下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研究。

我们知道这个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特别是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当中五大发展理念,总书记提出的,我们国家出台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我们看到在余命过程,或者整个人的一生,我们受教育,从高等教育来说如果到博士是28年,但是如果是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22年,但是从基础的国民教育来说也是9—12年以上,但是工作寿命,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有28年的受教育,二三十年的工作时间,此后就是退休。所以,现在对我们退休年龄的界定不再是用过去我们所看的判断和生理的,或者说整个体力劳动价值,而是看劳动价值来研究这个问题。因此,对基础养老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和个人补充保险的三大支柱已经成为了共识,所以刚才左教授讲的我非常赞同,从国家层面来说,三支柱也好、五支柱也好,我们现在研究三支柱,所以基本养老这块一定要尽快全国统筹,这个就是从全国全覆盖的角度做到。

从纵向来说,我们一定要研究三大支柱如何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李总理强调建立统一的城乡保险制度,必须把职工养老的制度办法衔接,在机关事业单位我们讲职业年金发展到今天要重点研究企业年金如何扩大,如何发挥它独特的二支柱的功能。三支柱能够使得他尽可能的把消费者,或者各年龄段的人们,对于养老的托底保险的愿望,能够在我们保险市场上充分的显现出来。所以企业年金发展,在当今来说,刚才几位领导和学者都说了,由于整个制度设计中和我们支柱设计当中的难度,整合的难度,还有实际操作当中,在第一支柱当中企业交缴的情况已经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而对第二支柱交缴的积极性、主动性、规范性、强制性没有充分的激励或者约束,所以很难发挥二支柱的作用。

我们从第二支柱来看怎么发挥作用呢?2012—2015年,全国基本养老金的领取人数以及企业年金的支出和领取的人数,占比104.8:1,到2015年是88.62:1,这个比值之间还是非常大的。而和全国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之比,这个比重可以看到变化趋势。

我们国家的企业年金变化趋势有个发展历程,从91年到2014年,我们对补充养老金的认识地位,包括提出了这个概念,以及在市场化的运作,今天有很多基金公司实际在这方面都很有经验。然后对这个出台的管理办法,以及我们发布了在所得税当中可以看到财政部等发布的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采用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但是从现象上看,从缴费情况说还是比较低的,为什么呢?从全国所有的养老金来看,3800多亿,当年的养老金占到3200多亿,占到82.6%,而企业年金只是占到3.45%。而从养老金的支付情况来看,企业年金没有对养老的保障起到足够的支撑,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可以看到,它的整个领取量,只不过是260.57亿,所占比重0.9%,而基本养老金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占到97.02%,商业保险的比例也是比较低的,占到2.08%。

所以,近年来,我们看到基本养老金的支出在整个养老金的支出当中占到97%,也就是一业独大,这样的话就过分依赖财政、过分依赖我们的养老金的第一支柱基本的缴交情况。所以当年我们讲的个人帐户做实这是不可能,刚才看到两条线,交缴量、积蓄量、支付量都是不一样,我们博士研究生在做的时候,我们对国家几个重大报告当中,我们用系统动力学,从整个系统动力学来看整个系统,反映的就是一业独大的情况。所以,企业年金对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作用是比较小的。

然后从参与的企业情况来看,虽然税收政策对企业年金发展有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是瞬间的作用,政策的长期效应或者刺激不够大。大家看一个数据,从2008年曾经起到过一个催化的作用,但是到2010年迅速下跌,这几年保持相对的平稳,虽然我们2008年财政部下了一个文,2011年国税总局下了一个文,2013年财政部、人社部、税务局联合下了一个文,但是为什么到今天作用不大,我们认为整个交缴的能力和激发的积极性,包括它的主动意愿是没有的。

我们也看到在第一支柱当中,我们比例比较高,雇主缴费也是比例比较高,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中国在雇主缴费在第一支柱当中比重比较高的。我们也看到128个国家的雇主缴费率是小于或者等于20%,个人缴交率我们是在8%,110个国家的个人缴交小于8%的。

从这个情况来看,企业在第一部分当中所要考虑的比重已经比较高了。第二企业年金参与率低,从2007—2015年参保的职工、参保的企业,包括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到企业年金的职工参与率,从原来的3%到2015年的5.73%,企业年金企业的参与率从原来的0.33%到0.35%,与刚才讲的发达国家相比,它的三支柱整合效应我们没有,我们因为太依赖于一条腿—第一方面。

第三企业年金在占GDP的比重当中,2007年的0.57上升到2015年的1.41,和金砖四国比我们都是低的,还不是跟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基本养老制度设计构架比较完善的国家比,我们缺陷比较大,所以郑教授的专著对我们研究是很有好处的。

同时企业年金地区发展不平衡,上海、北京、江苏占到我们全国的2/3以上,而像西藏、海南、青海,西藏当时有2.5亿,上海要达到525亿,北京是314亿,江苏省是279亿。因此,的确对于基金量这么小、这么多的金融机构在关注这个平台,要做大做实市场的确也带来挑战。

另外,企业年金的投资运作率相对比较低,刚才我们讲到企业年金的平均收益率,前几年我们看了平均情况是7.63%,相对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整个运作要相对低一些,所以我们还是认为投资范围相对比较窄,风险组合方式不够理想,所以收益升值空间还是有限的,还有各种政策的限制。

特别是现在在上海,央企和市属大企业做的还可以,当然比例还不高,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般的传统型的企业几乎不参加。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也不关心这个事情,因为他连第一支柱都发生了困难。

第三个事情,相对企业年金的级差比较大,因为我们收入比,一般的职工和高管之间的比重比较大,所以他倾向高管的技术人员,所以对于企业年金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合理的比重。在制度设计过程当中,原来企业年金制度当中考虑做到个人帐户,现在企业年金也有公共帐户和个人帐户,所以吸引力也发生了一个变化。

因此,对企业年金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个我们刚才大家都谈到,职业年金是强制缴纳的,而企业年金缺乏法律层面的规定。我刚才说到的国有企业央企的效益比较好的垄断性行业的可以,其他的不行。他没有主动积极的纳入到政策的企业年金设计制度当中。所以,缺乏相关的法律体系来进行规范和引导。

第二个因为企业现在面临税负的情况,所以它的经济效益和负担用工成本比较高,也抑制了他在企业交缴的愿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90%这个企业年金来自大型企业,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这样的话按照现行的,我们认为养老的、医疗的、失业的、工伤的、生育保险的五项社会保障制度加起来就已经将近40%,39.25%,这样对第二支柱没有一个很好的支撑财力。

第三个方面,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相互的挤出效应。因为一业独大。从这个情况来看挤出效应以后,因为我们第一支柱比较高,所以基本养老金已经满足的情况下,或者基本上这个支柱独大的情况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动力不足。还有投资收益无法满足职工养老需求。但是从现在来看,7%点几已经非常好了,我们现在接近1—2个点,这个远远比我们工资增长,以及GDP的情况要好。

第四个方面,企业年金“三非”特点导致其吸引力不强。第一老年人对养老产品希望有个保值的心态,所以有一个非稳健的策略,有的时候就没有保本,风险度强了以后对市场的形成也是有点压力的。第二是非长寿风险型的,不管是DC计划还是DB计划,可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当中,全周期过程当中,它的覆盖生存期不够长,或者年度支付的额度没有足够的满足额度,比较小甚至不稳定。第三是灵活结转不够,特别是异地的,或者说异区域、异国的,或者说在退保和保单贷款当中,这种支撑支付的办法。我上次听了金融单位有很多组合的办法,已经在考虑了。另外对金融机构也是挤压,这么多金融机构挤压在这个平台上也是一个挑战。

上海的企业年金从93年开始推出了城乡保障改革的方案,96、97、98、2008、2010年以及到现在,现在我们长江做的挺不错,但是压力挺大,我们朱总都很清晰这个情况,我觉得他们运作的非常有水准的,但是也是有巨大压力的。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为科创中心引领四个中心:经济、贸易、金融和行业,应该说有很好的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相对来说它的规模在全国比较大,就是这样,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都不高,在我领导的区里面,我们国有企业4000多家,大中型企业特别多,宝钢、中铝、深能、中节、上港,这些还不错,那其他的几十万家的中小企业不跟你谈这个问题,他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就是上海这样的情况也碰到巨大挑战。

对这个发展来说我们怎么建议呢?一个是能不能有一个半强制性和强制性的加强它的定位和立法,推进企业年金的强制和半强制缴纳。所以我们觉得企业年金已经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先例,我们说企业年金完全可以仿制,英国走了上百年,也是通过了一段时间实现的。

第二明确定位,激发企业年金的发展潜力。从保基本的全国统筹到企业年金,把个人帐户累计的实现方式同个人养老保障同市场结合起来。

第三个出台配套的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所以这里面一共八种,列了TTE、EET、ETT和TEE,来考虑它的减免待遇,而激发他在最终的企业年金上下功夫。

还有完善产品的形态,提高企业年金产品企业对个人信誉率,比如说增强长寿风险的保障机制,比如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还有差异化的收费,激发我们基金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建立专业基金负责年金运行。提高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的水平,有益地寻找配比风险投资的最佳组合。另外加强企业年金监管的力度。

我们的确非常赞同刚才讲的,从顶层设计上要考虑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企业年金发展过程当中也要加强立法的监管,包括使得同步在考虑一二三支柱有效的结构配比和很好的激发机制。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想,不知道自己活到哪一天,但是一定会留一大笔钱放在银行里做寄托。三个篮子三个1/3,能不能让我们基金能够非常好的组成一个组合,让老年人能信得过来投保,现在我们北京、上海全国诈骗案当中,诈骗老年人的不得了,多少亿了,这样搞的话实际上很有保险市场,只不过现在没有打这个平台搭好,如果我们合理设计的话能不能做好有效的宣传和担保机制,使得我们一、二、三支柱作用充分的显现,使得企业年金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先机。

这个方面只是谈一下我们团队研究的想法,请同志们、专家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