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高大上的市场前景与钱景中,保险股为何跑不赢大盘?”
“即便在保费、利润皆大幅增高的背景中,保险股依旧难有起色?”
“2017年那一拨非同寻常的保险股走势,何解?如今的持续下行,又是何解?”
于是乎,作为非专业证券分析人士的《今日保》尝试抛开专业术语,从过去十年的保险市场表现中找到A股保险股发展的逻辑。进而解答,为什么保险股在2017年前几乎难以跑赢大盘。
下面,《今日保》将过去十年划分为五个板块或者说五个时代,逐一分析期间保险市场的变化,用以印证保险股的表现。
壹
2007年的牛市:
保险股何以跑赢大盘
根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007年的那一拨大牛市大盘涨幅约90%左右;同期保险板块涨幅在120%左右,以30个百分点跑赢大盘。
这一波保险股的大涨源自2007年的短暂牛市,约10个月的时间后就是一场暴跌,将保险尤其是财险打入第一个至暗时刻。
资本市场的因素之外,保险的内在原因是2006年第一版保险“国十条”(《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后的政策红利期。
其中的典型当是两个:《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交强险的实施直接促成财险保费的爆发。那一年财险保费近1600亿元,增幅是寿险的两倍,达到23%。随后的年份中,财险保费依旧超越寿险保费增速。
另一点就是投资渠道的放开,保险资金得以在A股市场大施拳脚,藉此奠定了险资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江湖地位。
这一点也是直接促成2007年保险股高光表现的主要因素。受益于A股市场的风光,2007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达12个百分点,收益超过前五年的总和,为历史最好水平。
此前六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多徘徊在2%到4%之间。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寿险的复苏,历经2001-2003年的“投连风波”后,以营销员为主力的寿险市场遭遇严峻调整。个险营销员增速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3年-2006年,个险营销员增幅大幅下滑,2005年的营销员人力甚至出现了2%的负增长。此前,营销员人力增幅均超过20%,可见其中差异。
2005年、2006年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寿险保费负增长,这也是寿险保费增速不及财险的重要背景。
期间,银保渠道崛起、分红险独大局面成型,2007年高投资收益的刺激下,2008年银保超越个险渠道成为最大的寿险渠道。此后多年,银保蝉联寿险第一渠道之位。
看天吃饭的趸缴型、投资类产品伴随银保“荣耀”天下,成为个险困局下的“稻草”,引发大小保险公司跟进。
2007年寿险保费达4900亿元,同比增幅为21%。
一边是快速增加的保费,一边是畅想的资本市场高收益,熙熙攘攘中,埋下了中国寿险业重规模轻效益、重理财轻保障的业务结构问题。
这也是后来保险股长期难以跑赢大盘的主要原因。
贰
2008年后的大熊:
保险股的第一次至暗时刻
中国保险业第一次因为大量发售“看天吃饭”的主打投资收益的趸缴产品遇挫,且十分严峻。
2007年可遇不可求的超高收益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随之全球大熊市启动。中国资本市场亦不例外,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0.04点,跌至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累积下跌幅度70.7%。
2008年,上证综指全年下跌64.7%,深成指下挫63.4%。
这一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不足2%。无论是财险寿险均迎来至暗时刻。
寿险方面,2008年,寿险保费再度实现同比增速翻倍,以7338亿元的保费收入,实现48%的同比增速。
面对做大的趸缴保费和严峻不匹配的投资收益,寿险如何向期待绝对收益的消费者交代。高收益的销售误导,由此而来。之前热销的投资型保险遭遇集中投诉和退保,预防因大面积退保带来的群体性事件和现金流压力,成为监管每年提醒寿险公司的主要风险之一。
财险方面更是无奈,投资主导的保费冲动中依靠高手续费、费用率的恶性竞争成为主流,并遭遇南方雪灾、地震等巨灾,出现行业性亏损。占据市场四成多江山的人保财险净利润都不足10亿元。
三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均遭遇净利润腰斩。其中净利润下滑最少者为中国人寿,同比下降64%;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因富通事件下滑,净利润也不足10亿元,同比下滑95%;中国太保的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下降80%。
怎一个凄惨了得。
还是这一年,保险股跌幅超过7成,也埋下了此后六年的保险股熊途。
叁
2009年后的六载震荡:
保险股缘何一直被大盘压制
这是一段苦楚的岁月。
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间,保险股难以跑赢大盘。
客观的资本市场原因,这是一段震荡市,股市上下起伏不见大的突破。
现实的保险环境则是,这是一段保险行业踯躅、纠结的转型调整时刻。
低利润时代、利差损重来的主流舆论中,继2008年时任保险监管机构和寿险分管领导针对寿险投资理财类业务发展过热,疾呼回归保障后,2009年保险监管机构发布《关于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的指导性意见》,严格规范银保市场。
此后个险渠道短暂回归寿险第一大渠道,期缴业务增速一度超过趸交业务。
事实上,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更为准确的说法是,源自保险、银行双方监管机构的银保政策几度变化,银保渠道发展受限。
2010年,时值银行监管机构出台90号文禁止保险公司驻点销售,直接令银保渠道步入困境。2010年高达4700亿元的银保渠道收入,2012年时仅剩3200亿元。
同期个险渠道遭遇第二次人力负增长,2011-2013年,中国的营销员队伍人力分别为335万人、277.68万人、289.96万人。
几乎贡献所有寿险保费的主力渠道——个险、银保两大渠道同时陷入困顿。
继2009年、2010年寿险保费增速低于财险市场后,2011年寿险保费更是同比下跌8.57%。那一年,全国原保险保费负增长1.3%。
戛然而止的保费高增长还不是影响股价最糟糕的因素,惨淡的投资收益带来的打击更为直接。
2010年到2012年的保险第二次至暗时刻中,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均难以跑赢精算假设的5个百分点,分别为4.84%、3.57%、3.35%。什么意思,做一单亏一单。
2012年,那场保费盛宴的起始年,保险公司利润总额为466.55 亿元,同比减少198.44亿元,下降29.84%。其中,寿险公司利润仅有69亿元,同比减少305.36亿元,下降81.6%。
如果抛开国寿、平安、太保等上市保险公司,寿险进入行业性亏损。中小公司则是生灵涂炭。
这也为那段被大盘压制的保险股找到了业绩注脚。非大势不行,而是以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功能为主的可持续业务结构未成。
肆
2012年后的保费盛宴:
最大受益者非上市保险公司
这当是一段插曲。
也是很多疑问所在,投资、保费均有高光表现的那几年中,保险股因何还被大盘压制。
看一组数据:
2013年——2016年险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04%、6.3%、7.6%、5.7%;
期间,实现投资收益分别为3658.3亿元、5358.8亿元、7803.6亿元和7071.0亿元。
再看一组数据:
2013年——2016年,寿险规模保费分别为1.4万亿、1.69万亿、2.42万亿、3.45万亿。
期间,同比增速分别为20.38%、43.13%、42.63%。
上述业绩的原因,在于那段金融繁荣的日子。
先是投资端口的开闸,即著名的投资新政13条,涉及投资债券、股权和不动产、理财产品等证券化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还可以参与境外投资进行委托投资等。几乎能放开的投资渠道全部放行。
后是冰封十四年的人身险定价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幕,放开2.5%的预定利润,“保户储金及投资款”随之崛起。
前后端的放行,一扫保险过去投资收益水平过低、严格预定利率的固有掣肘,缔造了一段保险的辉煌。
如斯业绩,最大攫取者是当时盛行的资产驱动负债型发展模式。如安邦系、明天系、富德系、前海人寿等公司,无论是保费还是净利润均实现大比例增幅,甚至打破财险老三家、寿险老六家固有排名。
典型者,安邦财险2014年以175亿的净利润,超越老大人保,居财险业第一。
2015年的净利润中,安邦系险企净利润合计303.7亿元。同年,生命人寿净利润近百亿元,寿险第五;前海人寿净利润过30亿元,寿险第八;华夏人寿、天安财险均实现净利润大比例增幅。
保费排名方面,2016年安邦人寿、华夏人寿、富德生命、和谐健康分列寿险三四五六名,后安邦一度排名第二。前海人寿、天安人寿、恒大人寿、弘康人寿、君康人寿等也分别以数百亿元保费杀入寿险前列。
同期,传统老牌大保险公司、规范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行业排名受到冲击,甚至被上述险企资本市场的风云表现盖住。但整个保险行业被动地被这种模式拖向更偏向投资型保险的方向裸奔,距离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等可持续发展的成熟保险指标渐行渐远。
这亦加剧了资本市场对中国保险产业不成熟的理解偏差,这点在熊市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就是对估值的凶狠打压。
事实上,这在2008年的保险第一次至暗时刻已充分体现过。中国式偏投资属性的保险企业,是熊市打压保险股估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喜的是,这一时期的大型上市保险公司先后完成转型,渠道方面从银保走向更可控、更具价值的营销员渠道;产品领域,也从短期、趸缴产品,转向偏长期储蓄的产品。
尤其是2015年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的取消,为大型上市寿险公司奠定了今日高光表现的根基。
伍
2017年后跑赢大盘的秘密:
强劲的马太效应+回到正轨
这一阶段保险股的表现可谓逆天,也是持股多年者收获时代,诞生了中国保险历史上第一只万亿市值股票。期间,还在H股催生了一只千亿级别的互联网保险股。
纵览2017年的保险市场,可知保险股的高光表现源自大型上市保险公司的光辉业绩。
这一点在今年上半年表现更为明显。其中,财险老三家净利润超越财险行业的105%;寿险老六家的利润高达寿险行业的九成多。
原因之一:
中国保险行业重新回归“保险姓保”的模式,也成为行业最大的政治正确。抛开更高层面的揣测,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投资属性消减,保障属性回升,保险回到资本市场熟悉的优秀上市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
各家公司更加重视新业务价值、标准保费、续期保费的增幅,尤其是上市公司开启的转型进入阶段性收官阶段,新业务价值率持续上升,费差和死差比重持续提升,多年的积累终将形成量变向质变的升迁。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先后公布的巨额剩余边际,代表着未来足够的利润释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