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在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背景下,居民是否为退休及之后的养老生活做好了准备,更是受到广泛关注。近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同方全球人寿发布的《2019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15,较过去两年的6.31与6.65有所下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表示,指数的波动体现了中国居民对于退休准备的意识趋向成熟。但他同时强调,作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推动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实现与第一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衡发展,对于养老保障制度稳定性以及提升个人养老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险地位越发重要
在居民为退休及养老所作的准备中,保险处在怎样的位置呢?《报告》能够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认知情况同它们的现实比重呈现正相关。在目前第一支柱“一枝独秀”的背景下,居民更加倾向于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而对个人进行退休理财的认同度仍显不足。
从数据来看,受访居民中选择“十分赞同”第三支柱重要性的比重为33%,远低于第一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53%,也不及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40%。这也显示出,一方面,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平衡发展离不开居民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另一方面,对于近年来刚刚起步的第三支柱,受访居民对其重要性持“有些赞同”和“十分赞同”的比例合计达73%,这也说明商业养老保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等待开拓。
调研结果中还有一组数据能够支持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发挥更大作用的乐观预期。《报告》显示,在退休收入来源方面,虽然总体来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仍是居民预期的主要退休收入来源,但其中储蓄的占比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企业年金占比提升较快,人寿保险的比重则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具体来看,从2016年至2019年,受访居民中将储蓄作为预期退休收入来源的比例从63%下降至48%。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年金、人寿保险、股票以及债券投资等逐渐为居民的养老准备提供了更多选择,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居民的养老观念正在日趋多元化。与储蓄占比下降形成对照的是,企业年金在受访居民预期退休收入来源中的比例从2016年的11%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32%,而在近4年调研结果中,人寿保险所占比重分别为31%、30%、35%和37%。
税延养老险等待破局
在加快第三支柱发展的过程中,税延养老险被寄予厚望。去年5月1日,税延养老险试点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实施。记者了解到,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一年多来,已有23家公司参与税延养老保险试点,66款产品上市,累计实现了保费收入2亿元,参保人数4.52万人。
消费者也对税延养老险给予了较高的关注。《报告》调研结果显示,近50%的受访者对税延养老险有一定了解或完全了解,同时22%的受访者认为税延养老险对其具有吸引力。
但从试点现状来看,税延养老险并未完全发挥出自身在完善居民养老保障方面的潜力,市场效果与政策预期存在一定落差。
在专家看来,税延额度激励效果有限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2018年实施个税改革以来,个税起征点的提高使得税延养老险的优惠效果大大减弱,不仅使得产品对中等收入以下消费者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也使能够享受税延养老险优惠的人群减少。
《报告》数据显示,仅有21%的受访居民认为税延养老险是具有吸引力的。这与前面所提到的居民对税延养老险所持的较高关注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专家也指出,从收益情况来看,就目前市场上的60多种税延型养老险产品而言,其固定收益率集中在2.5%至3.5%之间,较低的收益率也使得产品的竞争力并不突出。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税延养老险试点还存在税制安排整体上不匹配、税延限额计算复杂、税延额度激励程度有限、领取期税率较高降低了投保人预期、销售费用较低导致销售人员和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办理手续太复杂,使得消费者不能够很自由便利地去购买,这是税延养老险目前试点推广中的很大障碍。由此导致的客户体验严重下降,是最大的痛点。”郑秉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此可见,税延养老险要想在接下来的试点推广过程中突破当前“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亟需从制度设计和产品设计两端加以完善。
医养结合受到青睐
健康是居民在养老时最为突出的需求。居民对于年老后健康状况的关注也在《报告》的调研结果上有清晰的体现。在被问及“对于退休生活的担忧”时,55%的受访居民将健康问题而非金钱问题视为最为关心的问题。
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这也是近年来各地相继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重要背景。
虽然长护险在缓解失能人员家庭负担方面初步显现出效果,但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认为,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失能评定标准不统一,缺乏权威和统一的失能评估工具。“一定要有失能鉴定,这样才能发挥长护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此外,还要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拓展增值服务。”朱铭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除了向老年群体享受医疗、护理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外,在继续探索壮大第三支柱的过程中,一个越发清晰的趋势在于保险公司从“资金保障”转向“资金保障+服务提供”,逐渐拓展险企自身的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的健康需求。
保险养老社区就是这一探索趋势的缩影。由于受众重合度较高,保险资金又具有体量较大、久期较长、风险偏好较低的特点,养老社区成为近年来保险业探索“保险+养老”的主流模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8家保险机构投资超过678亿元,在全国18个省市建立了29个养老社区,占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床位数超过4万个。
在养老领域,保险公司除了充当养老产品供应商和支付者外,正在逐渐扮演起链接养老产业上下游的关键角色。“保险公司最适合链接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等各方资源,打通和推动产业生态圈,成为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兼首席团险事业执行官兼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彭勃表示。
(本版制图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