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类保险主要针对复工人员在疫情期间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可作为国家医保的一种补充。
截至2020年2月9日,新冠肺炎已确诊病例37289,其中死亡病例813。为了控制疫情进一步蔓延,各地区均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严控措施,包括延迟企业复工、中止各类社会活动,很多地区甚至不惜堵塞交通来防止人员流动。
毫无疑问,严控措施能有效而快速地控制病毒传播,因此十分必要。然而,严控措施也让各地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加强疫情控制的同时,努力保持生活、生产平稳有序。李克强总理部署要求,尽快组织相关企业复工,确保生活必须品的供应。
如何在严防疫情的同时,又能有效率地恢复生产,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是近期社会各界讨论最热点的话题之一。经济学者们提供了诸多应对经济下行的政策建议,比如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宽松的财政政策等。作为补充,我们将从员工保险的角度,针对因新冠肺炎引起的社会性恐慌心理,提出相应的看法,以此来提高复工效率,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目前,各级政府已出台一系列特定政策来恢复一部分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生产,企业自身也有很大的动力来尽快恢复常态。然而,在疫情控制仍高度不确定的关键时期,企业复工面临诸多挑战。除了物流、原材料以及信贷供给方面外,劳动力供给也是企业亟待解决的困难之一。
一方面,疫情管制导致很大一部分员工无法上岗;另一方面,对感染新冠肺炎的恐惧也极大地削弱了人们的工作意愿。多种因素导致疫情期,有些企业甚至多倍工资也无法招到员工。因此,在特殊的管制时期,如何能激励员工回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促进复工效率,对稳定当前宏观经济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本质上,心理恐惧源自于人们对新冠肺炎的高度不确定性。作为对比,我们以常规流感为例。根据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我国每年因常规流感死亡人数约为8.8万。然而,在流感高发时期,人们似乎并未有恐惧心理。单从规模来看,新冠肺炎虽然可怕,还不足以到极端的地步。但作为一种全新的病毒,新冠肺炎让人恐惧之处,是它的不确定性。尽管疫情已爆发一个多月,但疫情最终规模和结束时间、疫苗的可得性等关键信息,我们仍知之甚少。
心理上,人们对不确定的未知因素有着天然的害怕。正如凯恩斯指出的,“如果两个选择在概率上是相同的,那么我会选偏向认识更多的那一个”。经济学家把这种对未知事情的恐惧称为模糊性厌恶。俗语所说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便是对这种模糊性厌恶最好的描述。模糊性厌恶会导致人们放大极端不幸事件的概率,这种模糊性厌恶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对口罩和医疗资源的大规模挤兑行为。上述现象并非中国内地特有,近期随着疫情的蔓延,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均出现了超市疯抢潮。
模糊性厌恶导致的恐惧心理,除了引起挤兑潮外,对员工回到正常工作状态也是一个挑战。主要体现为,感染风险相对较大的行业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复工后,员工因过度关注防护而降低工作效率等。缓解上述不利影响的一个有效措施是,鼓励复工企业为员工提供针对此次疫情的特定商业保险。该类保险主要针对复工人员在疫情期间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目前国家已为此次疫情中的感染者提供医疗费用的保障,但并未从本质上解除人们对复工导致感染风险的恐惧心理。因而,上述特殊保险可作为国家医保的一种补充。
此外,上述保险与现有的商业保险有一定的区别。一方面,现有商业保险并未完全覆盖新冠肺炎这种新型病例(部分保险公司已对原有健康险进行了扩容);其次,此类保险主要针对疫情间的复工人群,因此对特定的复工企业招聘新的员工,以及鼓励现有员工上岗,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上述原因能够保证对此类特殊商业保险的需求。当然,具体细节需要保险公司进行合理设计。考虑到目前严控措施下,个体感染病例仍是相对的小概率事件,大数定理表明此类保险产品对于保险公司本身而言,具有一定的盈利性,因而也有动力提供。此外,为扩大需求群体,在实际操作中,可考虑由阿里、腾讯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
新冠肺炎已进入攻坚阶段,为员工设计和提供针对性的商业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能够给现有的宏观刺激政策提供有力补充。因此,抗击疫情,恢复生产,我国保险业也大有作为。
(王鹏飞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许志伟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