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太保资产总经理陈林: 保险资管未来核心 是市场化、产品化、体系化-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5:43:3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保险资产管理业正处在开放和放开范围扩大、程度提升的新起点上,保险资管机构从单一“买方”身份,向“买方+卖方”双重身份转变。随着资管新规逐步拉齐各类资管主体的监管标准,以及保险资管新规细则进一步明确保险

保险资产管理业正处在开放和放开范围扩大、程度提升的新起点上,保险资管机构从单一“买方”身份,向“买方+卖方”双重身份转变。

随着资管新规逐步拉齐各类资管主体的监管标准,以及保险资管新规细则进一步明确保险资管对个人投资者的开放,过去在外界看来相对“封闭”的保险资管已变得越来越开放,逐步走入市场与其他资管主体同台竞技。

“现在对保险资管有很大的转变,各资管行业都在找自己的定位、优势,保险资管的优势是管理大资金、长期资金,做大类配置,未来的方向是市场化,核心是要把产品线和目标客户体系搭建好。”太保资产总经理陈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陈林非常强调资管公司体系化、产品化的运作管理,“传统完全靠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背景,这种模式很难持续性发展,得培养体系化的产品和业务模式。”截至目前,太保资产来自第三方委托户的市场化管理费收入占比已超过50%。

保险资管

如何产品化、市场化

《21世纪》:资管行业近年来政策频出,在新的资管格局下,保险资管的定位和优势是什么?

陈林:随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放开、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外资背景的资产管理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大而全”的全能资管与“小而精”的特色资管将同生共存。金融科技也正在重塑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格局和核心竞争力。

未来各资管机构将根据自我优劣势重新定位。如公募基金具有公开透明、税收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渠道和客户方面优势明显;券商有行研和投行优势;私募基金市场化程度高;保险资管擅长大类资产配置,对长久期、目标及绝对收益资金的投资具有丰富的经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较高。

保险资管以前更多是内部委托和定制模式,而且主要服务机构客户,新规以前不能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所以相对基金、券商而言,市场化程度不够,有种养在深闺人未识、酒香巷子深的感觉。今后的关键问题是怎么产品化、更加市场化,新的管理办法出来后也强化了这个方向。

大背景来看,保险资产管理业正处在开放和放开范围扩大、程度提升的新起点上,保险资管机构从单一“买方”身份,向“买方+卖方”双重身份转变。

《21世纪》:面对新的政策环境、行业环境,你们做了哪些调整或布局?

陈林:我们还是保持战略定力,突出自身特色,稳健应对,积极推进战略转型的各项工作。过去一年多时间,不断加强培育数据科技的业务新动能,公司的长期投资能力进一步提升,保持了稳健的经营态势。

一方面围绕服务保险主业,持续优化对内部委托人的专业服务和支持,进一步深化、优化投资端与保险端的协同发展。积极打造投研一体化2.0版,推动智能投研建设,重点推进了业务条线数据科技转型项目。

另外,第三方资产管理产品业务主动适应要求,产品开发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与数量并重的模式转变,创新开发一批新型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实现规模与收益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我们第三方业务规模两千多亿元,规模占比近20%,但业务收入上的占比已超过50%。

《21世纪》:具体而言,将如何推进保险资管市场化?

陈林:我们过去也一直很重视第三方,即市场化业务和产品的拓展,也取得不错成效。市场化业务主要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模式,从2008年第一只现金管理类产品开始,已经成功打造具有太保资产自身特色的“稳健”系列货币类产品线、“纯债”系列债券类产品线、FOF、股息价值策略等系列产品。

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投入,问题是原来管理内部委托的能力能不能转移到这方面上来,产品化之后面向客户、外部,这种流动性管理、投资管理跟以往管理大账户是不一样的。但原来积累的能力有继承性、延续性,可以转化到服务客户的专业能力上。

推动保险资管市场化、产品化、国际化,一是继续完善和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对各类资产和产品的比较分析;从产业角度强化对战略性资产和构建保险生态圈相关产业的分析和研究;更加重视量化投资和对冲策略等新型投资手段的运用。

二是强化具有保险特色的产品定位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奠定品牌效应。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保持固定收益类产品业务优势,延伸“固收+”策略推广;完善股息价值、大类资产配置、量化对冲、FOF等产品化力度。

优化产品设计,在产品端继续创新产品开发模式,从客户需求驱动、投资策略驱动、创新科技驱动等多个维度,调整开发设计思路。

面向个人业务如何开展

《21世纪》:资管的一个政策方向是限制非标,银行资管和信托都面临很大调整,另类投资一直以来是保险资管很重要的部分,未来怎么做,会作为你们的一个优势去发展吗?

陈林:债权计划、股权计划这块一直是保险特有的,基本上跟国家战略、重大工程、基础设施相关,这是保险创设资产的一大能力。

太保资管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比如在国家战略层面,投资总额40亿元、期限长达12年的京沪高铁股权项目今年初首发上市。服务扶贫攻坚方面,累计投资450亿元。服务国家基建补短板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方面,累计投资项目42项、投资金额600多亿元。服务大中型重大工程建设,累计投资1300多亿元。另外,今年疫情期间,一季度在武汉地区新增项目3项,投资金额逾12亿元。

这些项目业绩回报非常不错,发挥了保险资金周期长的优势,长期来看,回报比买二级市场债券要好。

《21世纪》:保险资管实施细则明确放开针对高净值个人的业务,你们对此如何考量?

陈林:高净值人群在人数、财富规模上都增长迅速,但面临着同一问题就是投资难。理财产品众多但良莠不齐,非法集资往往隐藏其中,合法产品众多但业绩千差万别,个人投资者要从里面挑到合适的产品绝非易事。

这方面的竞争也很激烈。公募本身完全针对个人,银行私银明确面向高净值客户,券商从交易、投顾端切入。目前我们正在统筹研究面向高净值个人的业务。将进一步厘清目标客户,提升市场化业务服务体系,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强化投资者适当性,做好产品与投资者的风险和需求匹配。

要有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

《21世纪》:现在加大对外开放,理财子公司也在陆续成立,你们会有人才危机吗?你比较看重哪类人才?

陈林: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核心是你有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励制度能不能匹配公司的定位和发展,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要充分结合好,人才完全靠外部招聘肯定不行,要有梯队建设、后备力量等一整套人才体系。

保险资管应充分重视产品创设的人才,产品是嫁接市场和投资之间的桥梁,现在这类人才比较缺乏,投研人才相对充足。

另外一块就是对风险有精准把控和识别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很稀缺,就像老司机和新司机,遇到大风大浪老司机更可能迅速做出反应。有的公司在大风大浪时掉坑里去,原因就是风险管控不行。

《21世纪》:目前在大类配置上有什么样的调整和考虑?

陈林:固收类资产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主战场。从配置角度看,标准化债券的持有到期收益率水平已接近历史低位,配置价值降低;从交易角度看,市场收益率下行后波动加大,交易收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另外在信用风险方面,预计市场信用分层、信用债事件的风险更加凸显。

从大类配置上来看,除做好固收+的配置外,重点关注中长期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价值,如高股息资产、稳定现金流行业、保险生态圈、带来效率提升和产品流程改造的金融科技产业等方面公司的投资。其次,利用好保险资管特有的债权、股权计划等类投行工具,发挥投行构造资产的优势,积极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民生建设等投资机遇,布局带来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设施等项目介入机会。另外,高度关注境外市场和对冲风险工具投资机会。

《21世纪》:面对疫情的冲击,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陈林:近年来长期利率下行趋势明显,行业竞争和分化加剧,外加疫情影响,资产负债的匹配是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主要挑战。但我们充分看好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发展前景,短期冲击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压力测试,一方面保持定力,把握长期资金资产配置的窗口期和再平衡,坚持底线思维、常识思维、逆向思维,认清机会和陷阱,摆脱市场情绪驱使,在审视大类配置的风险底线、承受力、流动性的同时,专注于目标管理。

另一方面坚持策略胜过预测,不确定性中找确定,除宏观层面分析外,加强中观层面研究,比如疫情带来的产业结构和核心资产的进化和转化,建立好工具箱和保险箱,穿越动荡和危机。

总之,关键在于积极利用保险长久期的资金优势,立足资产中长期价值,把握危机带来的战略资产配置机会。

(作者:方海平 编辑:马春园)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