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大共享单车巨头ofo、摩拜相继爆出贪腐传闻,引发舆论哗然。
5月9日,一则“ofo员工爆料内部大范围贪腐”的消息称,ofo内部区域经理存在贪腐现象,区域经理每月通过虚报修车师傅套取公司资金数万到数十万元不等,而ofo公司总部却不进行调查处理。
5月11日,网络上又有人爆料摩拜单车“高管吃回扣”,称摩拜核心高管胡玮炜等3人,与车辆代工厂厂长共同贪腐上亿元。
虽然ofo和摩拜随后均对传闻进行了否认,并表示“已经掌握足够证据”,已报警处理,不过事件依旧引发了舆论强烈反响。
舆论关注度分析
ofo贪腐传闻,源于企业社交平台脉脉上一位认证为“ofo共享单车员工”的网友发帖。此贴发出之后,引起了网友和媒体的关注,舆情随之发酵。
5月9日,包括中华网、虎嗅网、搜狐科技、IT之家等多家行业网站陆续刊发了相关文章,对“ofo贪腐”传闻进行了报道,使得该消息在网络上开始大规模传播。
根据新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新微邦”的数据,当天,与“ofo贪腐”有关的新闻量为16篇。
5月10日,关注该事件的媒体数量大幅增加,进一步扩大了事件传播路径。包括蓝鲸新媒体,重庆商报网、北方网、搜狐新闻、观察者网等媒体均出现了“ofo贪腐”有关报道。
这一天,量达到了113篇,新闻关注度形成第一个高峰。
5月11日,随着摩拜单车也被爆料存在贪腐现象,媒体对共享单车行业的关注度再度攀升,全网范围内高达212篇。其中与ofo有关的为90篇,与摩拜有关的为122篇。
5月12日,两家共享单车企业贪腐传闻继续传播,舆论关注度依旧保持在高位。
媒体除了关注两家企业的贪腐传闻,还着重提及了共享单车行业的一些管理乱象,对“烧钱”“疯狂扩张”等话题也多有负面之词。
随后两天进入周末,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热度才开始下滑。
对比于媒体的相对保守,微博平台对两家企业“贪腐”传闻事件的议论显得更具倾向性。
在@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账号博文下方,网友们跟帖留言较多,观点多样,言语犀利。
网友观点倾向
法治周末记者从新浪财经、网易新闻以及新浪微博等平台随机抽取463条网友留言,进行观点倾向性分析:
相信传闻是真,23%
huaidx_uso:ofo就是圈钱,没正经做单车。那破车设计的太敷衍了。
一米足迹:只要有丁点权利,不管职位高低,吃回扣就是家常便饭,有啥好奇怪的。
蓝海韬略:我敢说,对任何一个共享单车企业来说,都有一笔糊涂的烂账。单车什么时候坏的,哪坏了,怎么修,修多久,谁负责修,费用多少等问题,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大家关心的就是今天又搞了多少融资进来。
恶意中伤的可能性很大,21%
小骆小哥儿:恶意竞争导致的相互攻击,就常常以这种大尺度的爆料出现。
昌利tjclzyr:看到一篇文章说,淘宝和eBay、腾讯和奇虎,以及伴随着中国互联网诞生以来数不胜数的竞争关系,同样伴随着不计其数的“黑稿”。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ofo和摩拜的竞争加剧,且看接下来正式进入无下限阶段。
吐槽共享单车的种种乱象,24%
新浪用户5936583412:赶快退押金。
Frederique皓皓:所以共享单车的本质就是融资为主,便民为辅。
不停de逐日:不到一年时间,共享单车的负面新闻满天飞,没错,国民素质不高是事实,但是十辆单车九辆坏,也没见有人来管管,这恐怕多少要归咎于企业的管理了。
加强内部管理和预防,行业才有未来,13%
麦麦的星空:新兴行业刚崛起,缺乏监管,等待洗牌!
某业内人士:贪腐的机会广泛存在,只要是花钱的地方,比如许多需要推广、买流量、供应链等方面,都能从自己的渠道和资源走。这种情况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影响尤其大,如果管理跟不上,就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挫伤。
舆论不必过度解读,11%
Will_021N0:有本事就拿证据出来,再来围观。
千千shan:不管是真是假,炒过这阵风,最后结果还是不了了之,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你们就别装模作样一套一套地分析了,都洗洗睡吧。
其他,8%
上帝的小小石头:祝早日合并。
媒体报道分析
传闻曝出后,媒体除了对传闻本身进行了关注,还从传闻的真实性、背后原因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署名为汪传鸿的文章认为,本次贪腐传闻或许是友商之间的“互黑”。文章称,背负共享经济光环,甚至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原创模式代表的共享单车,正被可能是子虚乌有的报道“污名化”,但其来源恰恰是行业本身。至少在台面上,共享单车的玩家们对于“黑稿”的来源避而不谈,抑或是在私底下告诉媒体:其受到了来自友商的攻讦。
文章还称,互斥对方高管或者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本质上是在抹黑对方平台的信誉。尽管各自发表了否认声明,但显而易见,没有任何一家共享单车企业能在这样行业污名化的过程中独善其身。但一家独角兽规模公司CEO被莫名攻击“洗钱”,这恐怕是在整个国内互联网创业史上鲜见的一幅景象。
《华夏时报》采访了一位共享单车企业区域运营负责人,被告知贪腐在共享单车行业存在的可能性很高,这跟公司的监管力度有关。“最大的贪腐最可能出现在采购上,因为涉及的金额巨大。ofo和摩拜的采购量非常大,不是几万辆,而是几十万辆、几百万辆。仅仅一个小零部件的差价,获利就非常高。”
文章还指出,而除了管理上的漏洞外,共享单车的攻城战打法也为贪腐提供了可能。
《国际金融报》援引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表示,相信内部贪腐是存在的,贪腐的温床就是共享单车的“坏账”,还有共享单车企业血拼扩张的后遗症。
舆情点评
背负共享经济光环,甚至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原创模式代表的共享单车从第一天开始,就活在舆论的眼皮底下。当共享单车传出贪腐流言,网络舆论再一次炸开了锅。
即便流言至今未经证实,舆论对该事件的聚焦和关注热度却堪比一场真正的贪腐大案。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截至摩拜传出贪腐传闻的当天晚上,网络上与“ofo、摩拜、贪腐”相关的搜索结果已经超过15万条。
就在网友议论四起之际,两家企业先后站出来发声,怒斥这种造谣中伤,称“已掌握足够证据”,要捍卫自身权益。一转身,双方就在私底下向媒体暗示竞争对手在中伤。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领域最大的两家企业一直充满竞争,此前已经在车辆投放、公关营销、数据统计等领域互相博弈,甚至为了自证行业地位,一再爆发数据混战。此外,双方在资本领域的争夺,就更为激烈。
抛开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不谈,倘若以这种造谣中伤的方式喷对手,实在令人跌破眼镜。双方这种短视无脑之举,一旦被证实,谁都难以独善其身,反倒使这个行业变得乌烟瘴气。无论ofo也好,摩拜也好,都应该引起警惕。
因此,这种暗藏着致使整个行业早早陷入无序泥潭隐患的“无下限”竞争手段,应当成为业内一个极恶示范。
当前蛋糕并未做大,共享单车企业应该继续深耕市场,把更多精力花在解决自身问题之上。尤其对于初创企业来讲,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方能享受到行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