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饿了么正式宣布收购百度外卖。在品牌交易背后,亦有对消费流量的争夺。外卖O2O市场从原来的“三国杀”演变为完成收购后的饿了么与美团外卖的终极较量。这不由得引发市场疑问,品牌之间是否已进入资源争夺阶段?零售业线上流量还有多少空间?
近年来,我国零售市场持续扩容,在线零售对实体零售行业的冲击最明显。然而,持续火爆的市场迎来的是日渐饱和的竞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线零售额达到51556亿元,同比增长26.2%。数据虽看似可观,但实际增速比2015年降低7.1个百分点。相对于2010年最火爆时期96.9%的增速,市场失速就更为明显。以火爆的“双十一”购物节为例,在2014年及2015年都能保持超过60%的市场增速。然而在2016年,交易总额虽超过1200亿元,但增速却下降到32%,线上零售空间正逐步压缩。
在此基础上,线上零售商店倒闭潮也纷至沓来。业内人士表示,2016年资本对常规零售电商的平均投资额度已缩减五成,零售业线上流量余额难以让新企立足。但反观线下零售市场,自2010年后受到电商的冲击,传统商店陆续关门或转型,市场发展明显动力不足。加上线下零售受制于时间成本、空间限制等传统问题,消费者无法轻易放弃线上,将目光转回线下消费。
不过,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我国零售业,距离市场饱和状态也相差甚远。零售流量还有诸多空间亟待发掘。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分析,外卖市场是一个高频链接用户的支付端口,目前的支付体系已成为基础性建设,如同高速公路。背后的用户数据将会二次或多次有效利用,这种生活数据的获取是未来竞争营销的一大资源。
针对此次收购,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称,阿里支持饿了么整合外卖市场,集团将在流量、融资等方面继续给予新平台支持。
通江投资集团董事长张保国表示,随着对零售行业的深度挖掘,资本与商家共同意识到,虽然电商正成为商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电商始终无法代替生产厂家与实体店,只有通过进一步融合并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以技术优势驱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方能为下一阶段的消费市场需求做好准备。
目前,部分企业逐渐开展对零售行业的改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逐渐确立企业线上对比展现、线下实际体验的零售行业新方向。通江投资集团亦布局新型零售发展模式,其旗下通江资本所投资的企业“食云集”聚焦零售流量整合,在打造多品牌融合的同时,进行在线多类型产品对比销售,提升消费体验与产品品质。
同时,VR场景体验,无人商店等高新技术模式,也在探索零售消费流量的扩展可能。虽然此类技术在市场应用中有诸多细节亟待提升,但随着更多人性化方案的落实,高新技术的零售模式也势必将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
互联网观察人士方军认为,在介入信息、交易、商品或生活服务流动等更多环节,也掌握更多用户数据后,互联网公司推动相关产业的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未来,互联网公司会以类似的技巧改造更多的行业。过去一年多的生鲜电商、超市、餐厅与超市结合的新零售业态、无人便利店,都可以看成是这一趋势的延续。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可以自动化向互联网转移,而线下的城市生活越来越需要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体验。
据业内人士分析,纵观当下零售市场主要的矛盾,依旧在消费者既需求线上消费的多样性与对比性,也追求线下消费的服务性与即时性。以提升服务体验、融合科技场景再现为主的新融合模式,或能逐渐成为零售流量扩容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