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途
近日,据外媒报道称,印度当地的手机品牌Karbonn正在洽谈收购金立在印度的业务,其中包括成立金立印度分公司;另外,Karbonn还在寻求获得金立在印度的10年期品牌授权。自国产手机“抱团”发展国际业务以来,印度手机市场就成为了“必争之地”。这片土地曾为小米“触底反弹”提供了强大助力,如今又将成为金立“自救”的又一筹码。在国产手机的搅动下,印度手机市场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据了解,Karbonn是印度传统四大手机厂商之一,此次对于金立印度业务的收购提案的总价值在20亿-25亿卢比左右(约合人民币1.92亿-2.4亿元),其中包括12.5亿卢比的品牌授权费,该笔交易有望在未来几周内正式宣布。
金立自资金断链问题发生以来,生产自救便一直没有停歇。从裁员到资产变卖,此次预“出手”的价值约2亿元的印度业务被看作是其进一步自救的砝码。事实上,在国内智能机市场接近饱和的状态下,海外业务曾是金立发展的重点,印度市场更是曾为海外业务最多贡献过近70%的销量。2014年,有数据显示金立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出货量曾一度接近400万台,远超同市场内的其他国产厂商。
放眼整个印度的手机市场, “三星+四家本土厂商(Mircomax、Intex、Lava、Karbonn)”的地位虽难以撼动,但受惠于人口与4G通讯市场的利好,这片热土逐渐成为国产手机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小米、OPPO、vivo等众品牌陆续“小跑入场”,在国产手机的搅动下,市场格局不断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一度在走“下坡路”的小米就是在印度市场找到了“反弹”的底气。以高性价比顺利打开印度手机市场后,小米多款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一度在当地成为热销的“爆款”。除了产品优势以外,有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铁人三项战略的复制、线下渠道的拓展使小米在印度得到了快速扩张。
而反观金立,从为印度手机制造商Micromax贴牌生产手机,到自身品牌跻身市场“六强”,曾经风光过的“老兵”却未抵挡过“新玩家”的迅猛增势。尽管金立已经“大势”不再,但在资金链断裂的重创下,“卖身”也成为了其渡过难关的重要之举。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小米、三星、vivo、OPPO依次占据了印度市场份额的前四名位置。同时有消息称,苹果也开始觊觎起了印度市场,预以中端手机持续发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金立并不轻松,有数据显示,其目前在印度市场中的份额约为2%-3%。
而Karbonn控股公司Jaina Group的发起人Pardeep Jain和金立印度公司的股东Arvind R Vohra却认为恢复金立品牌并不难,以双方在手机界的资源经验,加之金立在当地消费者中的认可度,被“接手”后的金立仍被一些业内人士看好。在各大手机厂商的垂涎下,伴随着不断的变化,印度手机市场的格局未来将如何变动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