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2018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安全白皮书(2018年)》显示,大数据因其蕴藏的巨大价值和集中化的存储管理模式,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针对大数据的勒索攻击和数据泄露问题日趋严重,重大数据安全事件频发。
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大量使用电脑的年代,人们担心电脑里文件及图片的安全。如今,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其中存储着电话号码、银行卡信息、个人隐私文件及图片,手机信息逐渐成为一种猎物。可以说,技术发展带来一把“双刃剑”。
当你买房、买车后,马上就会有保险、装修的推销电话追随;生完孩子回家,各种胎毛笔、早教及奶粉的推销员就会掌握着你的电话;孩子入园、入学后,会经常收到询问是否需要培训班的骚扰电话……当人们还在惊叹为什么骚扰电话总是这么精准的时候,大数据地毯式搜集信息方式,悄悄地随着软件进入了手机里。
2017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数据泄露总量为19亿条,超过2016年全年总量(14亿),比2016年下半年增长了160%多,从2013年到2017年全球数据泄露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媒体此前报道,“部分APP随意调取手机摄像头权限、用户订单信息泄露引发诈骗案件、用户信息过度收集和滥用”等网络数据和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情况突出。
目前,大家常遇到的情况是APP在用户不知情、不清楚的情况下,将个人信息裸着交了出去。单纯靠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的道德防线来保护用户的资料安危,自然不会让人十分放心。因此,除了对重点企业灭火式约谈外,应该着手建立行业、地方及国家标准,比如完善APP类别划分及其权限,包括这个APP对于用户位置、相册、通讯录等获取权限。只有在灭火与防火同步进行下,用户信息被泄漏的隐患才有可能迅速减少。魏妮